“我用微笑传递爱”
1998年8月,19岁的耿彩娜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桃源集镇五大庄小学,做了一名语文教师。面对简陋的教学环境、匮乏的教育资源,她没有半句怨言,而是一心扑到教学上。记得初登讲台时,为了给学生以“震慑”,耿彩娜始终保持着严肃、严厉、严格的“严师”形象。两个月后,为了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耿彩娜出了一个命题作文——《老师,我想对您说》。班里一名叫户鲁旺的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老师,上课时您总是板着一张严肃的脸,看着你,我们都是在害怕中度过。我多么渴望您能给我们一个微笑,哪怕是一点也好……”晚上,耿彩娜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学生的话语一直在她脑中萦绕。她不断地反问自己:难道让学生战战兢兢就是好老师吗?为什么自己不能用微笑代替严厉呢?
“课间活动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抓住这个时间与他们交流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下课后她主动来到孩子中间,与他们踢键子、做游戏,寻找和孩子们共同的志趣,让师生关系更加亲近。有了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当耿彩娜满面春风地出现在课堂上时,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我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在农村,孩子因家庭劳力少、经济困难或学习成绩不好等原因,很容易辍学。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耿彩娜就挨门逐户地去找孩子上课,软磨硬泡,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不少学生家长最后只能说:“那就去上吧,耿老师都来十多次了,她也是为了俺孩子将来好呀。”在耿彩娜的班里有一个叫户东燕的女生,由于母亲去世,父亲外出打工多年未归,年幼的她只能靠奶奶抚养。因家中贫困,奶奶多次找到耿彩娜,提出退学的请求。可是,耿彩娜在户东燕的眼中,看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耿彩娜更理解知识对农村孩子的重要性。于是,她主动出钱为东燕买来了课本,并将学习用品及衣服送到其家中。因为耿彩娜的善良与执着,户东燕顺利读完了小学,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曹县大寨乡中学。
“我的心里也有愧疚”
和千千万万普通女人一样,耿彩娜爱孩子,也爱丈夫,爱她那温馨幸福的家。但是,望着那一双又一双渴望求学的眼睛,在事业和家庭的天平上,耿彩娜心中的砝码不自觉地偏向了事业这一方。在乡村,26岁的姑娘还没有结婚是很少见的,可耿彩娜为了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孩子们身上,顶着压力,将婚期一拖再拖,直到2004年冬天才总算把婚结了。结婚后,丈夫在县城工作,多次提出调她到县城里工作。可是望着学生渴求的目光,耿彩娜最终还是放弃了。
2005年夏天,女儿刚出生没满月,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她把女儿丢给婆婆,并“狠心”给女儿断了奶,回到了讲台。如今女儿已经两岁了,却一直不会说话。今年暑假,耿彩娜和丈夫去了北京的多家医院,得到的结果都是,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每每提及此事,耿彩娜都热泪盈眶,对女儿的愧疚成了她一生的痛。
执着付出,赢得了回报。耿彩娜多次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并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今年她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面对眼前这些至高无上的称号,耿彩娜依然没有停下追求的步伐。在她看来,倾注真情培育学生,才是生命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财富。
王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