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打造《山东汉子》
山东梆子现代戏《山东汉子》取材于2001年单县农民孟昭良脚蹬三轮车,行程1500多公里,克服重重困难,将失去双腿的湖南土家族妇女送回湘西老家的真实感人故事。自2003年7月搬上舞台以来,该剧先后获得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等五项大奖,2006年该剧参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荣获第12名,从而以排名第二的成绩滚动进入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并获得向十大精品剧目继续冲刺的机会。
作为今年全省惟一参评剧目,为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从今年2月份起,创作单位综合专家意见及《山东汉子》演出实践,对该剧重新审视,从主创人员、剧本、表演、音乐、舞美、灯光、服装等方面都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着力在戏的精化、细致上下功夫。加工修改后的剧目,在着重刻画孟少良、韩云两主人公真实细腻情感世界的同时,力图贴近生活,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使孟少良的质朴与善良更富有生命张力、感情智慧、人格魅力。编导手法上采用虚实结合,巧妙地运用戏曲程式,表演载歌载舞。三车伞的出现,让剧中人物动起来,它的随时变换又增强了戏的情趣和可看性。
30次掌声响彻山东剧院
当天晚上,观看演出的除专家评委和有关领导以外,还有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驻济武警官兵及济南市民。在110分钟的演出过程中,专家评审团及热情的观众,用30次掌声表达了对“见死不救枉为男”的“汉子精神”的敬仰。
在路遇“靠山吃山”的路霸时,孟少良将他们打败,并发出了极具山东风情的呼喊——“我来自水泊梁山”、“风风火火闯九州”;当被怀疑对韩云起歹心时,孟少良用行动击退流言,就是为了做一个“堂堂正正山东汉”。这些段落,是该剧获得掌声最多的地方。
“在塑造一个道德形象时没有回避现实的矛盾,很真实。”这一点,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谢幕时,台下的观众不约而同地起立,掌声经久不息,台上的全体演员鞠了一躬又一躬,但台下的观众还是不愿离去。在大幕关闭的一刹那,前排的观众又一齐拥向乐池,乐队指挥被热情的济南观众打动了,情不自禁地离开自己的位子,和观众一一握手。 (董显增)
(左图)剧目修改调整后,增加了“三车伞”,使舞台充满了动感。 董显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