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状元村”里看变化
  400多户人家、1500多人的定陶县孟海镇白屯村,是全县有名的“状元村”。今年,该村又喜报频传,12名参加高考的学生中,8名学子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重点学府,另外的4名学生,也收到了普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穷村思变

  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制度后,白屯村的父辈们,看到了孩子有“出头之日”,便开始重视教育了,家家省吃俭用,把钱花在孩子上学上。

  白屯村地处三县交界,地理位置偏僻,在那个年代,收入难以维持生计的农村,许多孩子,初中毕业后,便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一个个回家务农了。一个村庄,能上高中的学生寥寥无几。

  1980年,白屯村有了第一批恢复高考后的高中毕业生,这一年,该村有两个学生金榜题名,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国粮”。采访时,1980年时任白屯村党支部书记的闫世菊说:“那个年代,我们村太穷了,姑娘往外走,娶妻人犯愁,一个个到了而立之年的汉子,由于穷,难以找到媳妇。作为父母,为给孩子找到媳妇,传种接代,拿闺女换亲的也不少见!”

  菏泽一中原副校长曹可玲上世纪70年代在白屯村驻过队,他与学生讲课时曾经说到:“1974年,麦收过后,白屯村每人只分到两个白面卷子。”

  穷村思变,在招工制度、分配制度、计划经济的年代,白屯村想变好、想变富,把心思花在了孩子上学上。

投资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白屯村人闫某,1980年,年龄还不到17岁的他,便考上了大学,现任某县县委副书记,他成了白屯村父辈们教育孩子的榜样。现在,记者在该村采访时,提及孩子上学的事,许多家庭还以他为榜样。

  白屯村的“考学家庭”中,考取大学最多的家庭应该数白云进家了。他今年70岁,是白屯村小学的一个民办教师,也是当时白屯小学的校长。他5个儿子,有4个分别考入山东大学、太原重型机械学院、西南理工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他们目前都很有出息。

  攀比,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共性。比学习,比考学,在白屯村蔚然成风。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学生放假回家,即使农活再忙,家长也不忍心让孩子下地帮上一把。一到假期,放假回家的大学生,成了中学生的“免费家教”。

回报家乡

白屯村从1980年开始,每年至少有两名学生走进大学的校门,至今已有50多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本科,加上考上专科、中专的学生,早已超过了百人。今年54岁的白光安老师,说到一个个他亲自教过的学生,如数家珍。目前,尽管他经济上还并不富裕,但他充满快乐,他为培养这么多学生而自豪!

  白屯村的学子品德也好。记者在采访一个老人时,他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赞不绝口,说他们有孝心,常往家里邮钱,孝敬老人。

  该村党支部书记白光荣说:“白屯村考上的学生多,户口转走了,村里的人口多少年没有增加,在家种地的人,土地分得多了,收入也高了。”现在的白屯村,“明三暗五前出厦”的农家小院比比皆是,三层的农家小楼也有了十几家,村里的柏油路也修好十几年了。沼气的使用,厕所的改造,1500多亩的经济林,白屯村各家各户都有讲不完的发展计划。白屯村开始了林下养殖,鸡鸣鸭叫,也有看不完的风景! 照红 世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社会
“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和发展问题”考察组来菏考察
“状元村”里看变化
《山东汉子》在济参评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东明石化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新农合”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