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镇干部职工全部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平房里办公,镇计生办担负着全镇上万名农村育龄妇女和城区流动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工作,由于办公条件差,只好在外面租房子办公。2001年建办公楼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然而,当时全镇财政收入不足1000万元,而发展是当务之急。为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他们在220国道西侧投资100多万元建起通电、通水、通路、通信设备齐全的经济园区,优越的环境吸引了40余家客商来这里投资,当年该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示范民营经济园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使财政收入状况明显改善,2001年到2003年间,他们筹资200多万元,增加了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改建了镇中学教学楼,投资80余万元,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与徐州市市立医院联合重组了镇卫生院,改善了医疗条件,使一度处于瘫痪状态下的镇卫生院重新焕发生机。
2003年,有人大代表就提议建一座像样的办公楼,树一树郓城镇的形象。在郓城镇“崛起广场”北部建办公楼的提议也拿到了桌面上。“树形象靠的是优越的环境,靠的是财政收入和农民的纯收入,哪能靠办公楼树形象?”镇党委、政府决定还是改善基础设施。这一年,他们为7个村修了16.5公里的柏油路,对芦庄科、安屯、姚垓等6所小学进行了改造,建起了配有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等配套齐全的教学楼。
去年,郓城镇的工商税收达到了6000余万元,财政状况好了,建办公楼的议题又被提出来,看看镇劳动保障所14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办公,镇党委书记张平和镇长杨际民觉得实在太委屈工作人员了,在一次书记办公会上决定:“建!”于是,他们跑城市建设局、找发展计划局、去建筑设计院,通过上级有关单位的审批,绘好了图纸、预算了造价,又找了几家建筑公司,就差招标了。可是,他们又改变了主意,这一年,这个镇又投资10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敬老院,为6个村通上了自来水,在7个村完成了改厕,为蒋庙、西代庄等4个村完成了沼气池建设,为26个村(居)安装了路灯,使该镇的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县乃至全市的前列。
不久前,郓城镇党委政府又把建办公楼的事“推”了:村里的小街小巷要硬化,已硬化的村庄还要绿化、美化,还有15%的村需要通自来水,有6个村的排灌设施改造还要抓紧时间完成,150多个林下养鸡、养鸭大棚正在建设中……镇党委书记张平对记者说:“数数眼前需要办的事,哪一个都比建办公楼急。” (王金鹏 樊明君 臧 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