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郭塘坊村大棚年收入500万元
  四川妹子高星,原在广东某地从事会计工作,她主动放弃“职业白领”,不远千里来到牡丹区都司镇郭塘坊行政村,从事大棚果蔬种植,成为“新农人”。高星为何有这样的“跨界蝶变”?

  “我大学毕业后,到一家企业做会计,工作很稳定。”面对笔者的疑问,高星说,“但我喜欢农作物种植,和泥土打交道的感觉很温馨、充实,便有了南果北种的念头。”如果说这是高星职业转变的内因,但她为何选择郭塘坊村呢?高星表示,郭塘坊村的大棚果蔬种植已有20多年历史,不仅基础设施好、客源广阔,而且民风朴实、和谐安定。

  脚下泥土飘香,心中自有梦想。在大棚里,高星望着自己栽植长势良好的火龙果、四季梨等南方品种,满脸是淡淡的微笑。“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更多的新农人出现,高效生态农业可以说是农村重点发展的产业。”高星说,“我愿意摸索出种植经验,带领村民一起从事南果北种,一起增收致富。”

  据郭塘坊村党支部书记、“区级头雁”郭士军介绍,该村种植大棚蔬菜始于1998年左右,目前村里的果蔬大棚已发展到132个,占到都司镇总量的60%以上。“全村有一半群众种植大棚蔬菜,西红柿、辣椒等供不应求。”郭士军告诉笔者,“我的4个蔬菜大棚每棚占地1.3亩,年纯收入在5万元左右,这比种植传统农作物强多了。”

  小村庄念好了致富经,大棚也形成了产业集群。目前,郭塘坊村40%以上的土地都流转种植了果蔬,村里的这些大棚年总收入超过500万元。同时,在大棚果蔬苗栽植和成熟采摘的农忙时节,当地及周边群众在此务工者达200余人,累计农忙时间在3个月左右,仅此一项就带动从业者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我们村优先推荐贫困人员前来务工,这些农活都很轻松,又没有科技含量,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能干得了。”郭士军说。

  在郭塘坊村,六七十岁的老人不仅能在大棚打工,还能承包大棚种果蔬,收入更是翻了番。村里的贫困户郭合芹今年58岁,去年和老伴一起承包了两个蔬菜大棚,当年就挣了6万多元钱,不仅脱了贫,而且成了富裕户。“种植所需的所有物资,打一个电话就有商户送上门来,服务特好。”郭合芹说,如果蔬菜得了什么病,村干部都会及时过来帮忙指导,也可以和技术员视频一下,问题就解决了。

  名声在外的郭塘坊村,也吸引来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前来加盟,不断做大这块“蛋糕”,牡丹区本然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在该合作社的21个大棚内,黄瓜、西红柿、葡萄、韭菜等品种多样。“我们注册了‘本然缘味’商标,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牡丹区本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军说,“这些大棚都是经过测土配方和土壤净化的,所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味道纯正,保证质量。”

  大棚果蔬成网红,群众增收路更广。目前,郭塘坊村又有一座座新建的大棚即将投入使用,“大棚集群”愈加强大,优质的果蔬正走向全国各地,丰富着都市家庭的餐桌。 

  通讯员 郜玉华 蒋硕

上一篇    下一篇
菏泽日报数字报|菏泽日报商业版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今日牡丹区
   第04版:百姓问政·广告
   第05版:法治菏泽
   第06版:人文菏泽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广告
4亿创业贷款带动4.6万人就业
牡丹区法学会物业行业工作站成立
菏泽成阳学校奠基
催花牡丹绽芳蕾
牡丹区有了大型呼叫中心
王浩屯镇3万亩大蒜上了保险
慰问老党员
草莓上市了
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项目“磁场”
夹河赵村的致富经
郭塘坊村大棚年收入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