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6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不息 传承不止
——访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传承人王振刚
古稀之年的王振刚,长期关注山东琴书的传承,正在传授学生学习坠琴
虽然已经退休十年,王振刚始终坚持每天练习坠琴一个小时
演出中的王振刚
  12月5日,在市区琴筝清曲古乐社剧场内,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王振刚正在指点学生练习坠琴。

  王振刚今年70岁,从小学习琴书,后进入县剧团学习。上世纪八十年代,剧团改革解散,他被分配到粮油公司,其间一直没有放弃对琴书的研究和练习,先后荣获泰山文艺奖、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等重量级奖项。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对琴书的热情却丝毫未减。目前,与朋友和学生一起创建了琴筝清曲古乐社,演出的同时,挖掘录制琴书古曲,让一些代表性古曲目得以传承。

  据王振刚介绍,山东琴书又名唱扬琴,早期称作小曲子。1933年,著名艺人邓九如在天津青年会商业电台演唱时,定名山东琴书。早在明末清初单县、曹县一带,就出现了唱扬琴者,抓筝抚琴弹唱自娱。山东琴书分为南、北、东三个流派,菏泽一带的被称为南路山东琴书,清末民初时达到鼎盛,菏泽境内各县均有多个琴书班社及相对知名的艺人。

  王振刚说,南路山东琴书的音乐中遗存了大量明清俗曲曲牌,是音乐研究不可多得的活体标本。其唱腔板式、演唱方法和乐器的演奏技艺,尤其是坠琴、古筝和软弓京胡的演奏技艺,具有较高造诣和研究价值。南路山东琴书曲目体裁多样,中长短篇曲目丰富,是琴剧的直接母体。琴剧的唱腔、剧目、伴奏均直接脱胎于南路山东琴书,对琴剧发展有着长久的影响。

  “琴书以文雅著称,最早被称作琴筝清曲,属于群口曲艺,伴奏乐器包括坠琴、软弓胡、扬琴、古筝、琵琶和如意钩等。演员不但有自己擅长的乐器,还要分饰角色。其中,坠琴是头把弦,也是主角,更是这些古乐器里面最难学的乐器。”王振刚说,菏泽是山东琴书的发源地,又是戏曲之乡,却缺乏专业的剧团,没有很好的发展平台。早在2003年,他就开始注重琴书的传承,与菏泽学院联合开设了琴书课程,教授音乐系学生学习琴书和古乐器,也遇到过很多好的苗子,想好好培养,可学生毕业后从事琴书表演的却很少。尽管如此,他坚守传承琴书的信念却从未有过犹豫与彷徨。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就一直在发掘琴书古曲《白蛇传》,该曲目是琴书里的‘骨头戏’,很具有代表性。它包括24回和270余个曲牌,学起来特别难,其中很多已经失传,能会三五个曲牌的人就很厉害了。”他表示,如果自己的身体允许,将一直挖掘下去,把它录制成光盘、撰写成书,传承下去。  文/图 记者 时苏建 

上一篇    下一篇
菏泽日报数字报|菏泽日报商业版
标题导航
~~~——访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传承人王振刚
~~~——访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传承人王振刚
~~~——访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传承人王振刚
~~~——访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传承人王振刚
~~~——访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传承人王振刚
~~~——访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传承人王振刚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新闻·广告
   第05版:健康·广告
   第06版:文化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广告
生命不息 传承不止
“尧的传说”助力打造“文化旅游名县”
成武县文化下乡惠民生
开出生命血色的绚烂
成武大碾及大井
马萧冰:不甘平凡的独臂女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