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6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服装订单多 缝纫车间忙
——鄄城县旧城镇芦庄村村民罗娜返乡创业记
  在鄄城县旧城镇芦庄村,有一个“精准扶贫车间”格外引人注目。车间里摆放着30多台电动缝纫机,来自村里的30多名工人正娴熟地操控着机器,这里就是罗娜的缝纫制衣加工车间。

  近日,记者来到芦庄村,见到了刚生完孩子十几天的罗娜。她笑着告诉记者:“订单太多了,刚生了孩子也不能安心静养几天。”

  罗娜1987年出生,初中毕业后就到青岛服装厂打工,至今没换过别的工作。刚到青岛服装厂的时候,罗娜对缝纫技术一窍不通,但是她好学、认干,没多久就成了熟练工。在进厂的第4个年头,罗娜被厂里选送进了缝纫技校,学了一年“制衣打版”。“从技校学成归来后,我就在厂里做‘打版工’,那时候,一件衣服的制作流程我基本都学会了。”罗娜说。

  时光荏苒,转眼罗娜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经人介绍,她嫁到了旧城镇芦庄村。“结婚后,不想在外面打工了。在服装厂待了7年多,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就和对象一商量,在家做服装加工。”罗娜说。

  罗娜去厂里辞职时,给青岛服装厂的老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知道我想创业,服装厂老板很支持我,不仅送给了我十几台缝纫机,厂里的活也交给我做。”罗娜说。

  有了青岛服装厂老板的支持,罗娜的创业之路还是比较顺利的。很快,她便在家做起了服装加工。“村里的妇女大多都会做点缝纫活,就算不会的,教上几天就学会了。”罗娜说。

  罗娜在家里做了三年服装加工,村里就建起了扶贫车间。罗娜便把服装加工点搬到了车间里。与此同时,她又增加了几十台缝纫机,工人也从最初的十几个增加到了30多个。“她们要照顾老人、孩子,还得忙地里的活,根本没法出去打工。在这里,离家近,既能挣钱,家里啥活也不耽误干。”罗娜说。

  芦庄村村民刘纪红,婆婆常年有病,身边离不开人。丈夫身体也不好,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夫妻两人都不能出去打工,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生活很困难。现在她在车间打工,每月都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而且还不耽误照顾婆婆。“我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做得快了还能更多一点。你看这里,开着空调,还有人说话,干活一点不累,多好啊。”刘纪红开心地告诉记者。

  在车间里有很多妇女,之前她们从来没有机会出去工作赚钱。除了种地、看孩子,其他时间都用来消磨了。现在,车间开在了家门口,而且还是适合她们做的工作。通过双手赚钱,体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这点让她们心中充满了“获得感、幸福感”。同时,对于罗娜,她们也充满了感激。“要不是罗娜从青岛回来,我们也不好找地方赚钱啊。别看她年纪不大,可能干了。车间一会儿也离不开她,刚生了孩子也不能歇一会儿。”刘纪红心疼地说。

  在和记者交谈的过程中,罗娜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她告诉记者:“客户都是把衣服的款式发到我手机上,我再告诉车间的工人们具体怎么去做。做衣服虽说看着简单,但也不能马虎。”

  通过自学,罗娜还学会了“制衣打版软件”,在电脑上操作就可以了,比以前的手工“打版”轻松多了。                       记者   焦同帅  刘永霞 

上一篇    下一篇
菏泽日报数字报|菏泽日报商业版
标题导航
~~~——鄄城县旧城镇芦庄村村民罗娜返乡创业记
~~~——鄄城县旧城镇芦庄村村民罗娜返乡创业记
~~~——鄄城县旧城镇芦庄村村民罗娜返乡创业记
~~~——鄄城县旧城镇芦庄村村民罗娜返乡创业记
~~~——鄄城县旧城镇芦庄村村民罗娜返乡创业记
~~~——鄄城县旧城镇芦庄村村民罗娜返乡创业记
~~~——鄄城县旧城镇芦庄村村民罗娜返乡创业记
~~~——鄄城县旧城镇芦庄村村民罗娜返乡创业记
~~~——鄄城县旧城镇芦庄村村民罗娜返乡创业记
~~~——鄄城县旧城镇芦庄村村民罗娜返乡创业记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新闻·广告
   第05版:健康·广告
   第06版:文化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广告
头雁领航 群雁奋飞
服装订单多 缝纫车间忙
村里有产业 百姓能增收
让消费扶贫力度再大一些
留守妇女成企业“蓝领”
“乡呼县应”构建“属地管理”工作新机制
送技术到田间
防火于未燃
单县1.8亿贴息贷款助力返乡创业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