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梳是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与传统配套使用的梳子相比,篦梳的梳头功能主要是刮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今年86岁的王守仁老人与篦梳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向记者仔细地讲解着篦梳功效。据了解,篦匠王行政村,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民善做篦梳,故得村名“篦匠王”。
“过去时代卫生条件差、生活方式落后,人们的衣着和头发中常生虱子,拿篦梳轻轻地篦头,也起按摩头皮、舒筋活络的作用。因篦梳自古是闺中之物品,旧时贫苦的农村青年普遍把篦梳作为定情物送给相好,以此寄托真挚的爱情。”王守仁说。“随着岁月的变迁,如今村内坚持这门手艺的村民只剩寥寥无几的3户人家。”
王守仁老人年幼时,跟着自己的长辈学习制作篦梳的技艺。“制作篦梳这个行业非常繁琐,一个小小的篦梳从开竹到成品,需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现在年龄大了手脚跟不上,在3年前我被逼无奈放弃了这个行业。”王守仁老人话语中,充满了遗憾。
随后,记者一路打听,来到了还在坚持制作篦梳的72岁老人王俊席家中。“老一辈‘传帮带’下来的手艺,不能随便丢弃啊!”当得知记者的来意,王俊席向记者道出种种困苦。王俊席从13岁便开始做篦梳。在他童年记忆中,篦梳行业非常“火热”,几乎供不应求。小商小贩定期都会踏进家门回收篦梳,有时做好的篦梳还会被批发到东明、曹县、定陶,甚至是河南兰考等地。
记者问起篦梳现在的行情如何?王俊席满脸苦衷,他已经两年没有见到收购篦梳小贩的踪影,或许这个行业逐渐面临被卷入时代发展的洪流。王俊席认为,篦梳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即使没有销路也要传承下去,但现实却让他有苦难言。“在我成家立业后,起初孩子们还常常给搭把手一起制作篦梳。随着岁月流逝,孩子们逐渐长大,他们没人再愿意从事这个手艺,认为这个行业赚不到钱,还不如去做个小生意来的划算。”王俊席说。对此,他时常教育孩子,制作篦梳的手艺,不能只考虑赚钱多少,它是一种乡愁。但面对孩子们迫于赚钱养家糊口的压力,这份乡愁,只能沉浸在王俊席的内心。在王俊席看来,现在儿孙满堂了,篦梳行业却“满”不起来了。
对于制作篦梳的手艺,村里65岁王守志老人却充满了希望。他考虑到篦梳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便在制作工艺和外观上下足了功夫,在造型简陋的篦梳上印上了美观的印花,全力把篦梳打造成旅游工艺纪念品。“相比其他坚守这个行业的老伙伴,我的年龄相对年轻,还能‘走’得出去。”王守志说。
王守志时常带着自己制作的篦梳光顾大型庙会、民间集市,向年轻人推销着自己的产品,向他们讲解历史、传统。有时“赶时髦”的年轻人还会买上一把篦梳送给自己的心上人。他的产品主打“精致牌”,因此引来了不少商贩提前订购,现在他的制作时间已经排到了7月份。
“我的儿子因工作原因,不愿学习这门手艺。我已经开始对孙子动了‘小心思’,每逢节假日,便引导着孙子跟着自己一起做篦梳,逐步培养孙子的兴趣,把这门手艺传播下去。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孩子们可以不从事这个行业,但是得学会这门技艺,篦匠王、篦匠王,没有篦匠那还能称为‘篦匠王’?”王守志含笑道。
是啊!如果说“非遗”是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那么这些“非遗”的传人就是岁月长河中的“提灯人”。对于篦梳而言,有了篦匠王的老艺人们坚守,篦梳才得以传承和发扬,虽然篦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对这份工艺的情感确是一种守望乡土未曾远去的乡愁。
记者 王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