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4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河滩上能“淘金” 种植芦笋富乡邻
女工正在分拣、切割芦笋
  近日,记者来到郓城县李集镇久源芦笋种植基地,虽然已近中午时分,但在芦笋田里,工人们仍忙着采收、装车,将芦笋送往地头。一辆辆农用机动车穿梭田间,一筐筐芦笋很快就被送往加工车间。而加工车间里,女工们熟练地将芦笋按大小分拣、打捆,放至冷库。车间外,一辆外省号牌的运输车整装待发。从大田到车间,俨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链。

  合作社负责人常化月正在实验田里和工人一起称重,脚踩一双粗布鞋的他这几天被日头晒得黝黑。提到芦笋种植,他如数家珍地说:“最近这几天气温升高得快,平均温度在18到25摄氏度时,芦笋每天生长一公分,眼下进入了快速生长期,工人们每天都要采收两遍。这些装车的鲜芦笋基本都销往北上广,一部分被工厂收购进行加工。”

  眼前这位地道的青年农民让人很难将他与曾经的软件销售精英联系在一起。十几年前,刚参加工作的常化月到北京发展,从事电子软件销售工作,有了不错的收入。“看着很多互联网大亨发展现代农业,我也动起了回乡创业的念头,我从小在黄河滩区长大,沙地土壤肥沃,发展种植业肯定大有前景。”常化月说。

  就这样,2011年,常化月和哥哥经过对多个项目的考察,根据家乡土壤气候条件,选择了绿色健康、市场需求量大的芦笋作为种植品种。他说,“芦笋被称为‘世界十大名菜’,营养价值高、前景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种植芦笋的一次性投入虽然很大,可种一茬可以收获10多年。”

  常化月最初承包了300亩滩地作为芦笋试种基地,虽然做好了万全准备,可无奈技术仍是短板。为此,常化月四处拜访技术员,到全国各地参加学习、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种植当年,芦笋就取得不错的收益。初步尝到创业的“甜头”,常化月随之采用土地流转的形式又承包了1800亩土地。

  有着之前从事互联网工作的经验,常化月建立了“中国芦笋交易网”,联系芦笋买家,成功打开了销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户来到黄河滩区装运芦笋。

  自己创业成功后,常化月开始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他鼓励乡亲们和周边乡镇的群众一块种植芦笋,由他负责育苗、提供技术指导并签订回收协议,吸引了148户农民加入合作社。同时,合作社在生产旺季还雇了几十人来从事芦笋的切割、分类,极大地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照顾老人、接送孩子的空闲时间正好可以过来打工,一个月收入也不少呢。”正在分拣芦笋的李大姐说道。

  现在,常化月带领的合作社芦笋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00多亩,成为黄河滩上一道充满生机的风景线。合作社也已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并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示范农村合作社”和“国家示范合作社”。“下一步,我和乡亲们的目标是建成万亩芦笋标准化种植基地,着力发展芦笋产品深加工,形成一条绿色产业加工链,打造自己的芦笋品牌。”提起未来的发展,常化月信心满满地说。

  文/图 记者  杨 飞

上一篇    下一篇
菏泽日报数字报|菏泽日报商业版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文化
   第06版:健康·广告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民生·广告
小虻虫养出大产业
“双招双引”助力乡村振兴
苗木产业助农增收
栽下红樱桃 趟出致富路
把心思花在实功实效上
农家女园区打工忙
成武:合力共挖民生领域腐败
北城街道办爱心捐助情暖业主
老宅不再闲置 群众收入增加
黄河滩上能“淘金” 种植芦笋富乡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