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齐鲁工匠”曹晓燕的陶艺扶贫情缘
  出生于郓城县黄集镇曹西村的曹晓燕,自幼受姥姥的熏陶,与陶艺结下不解之缘,15岁时便掌握了制陶技艺。如今40岁的她,累积了非常严谨的手拉技巧与丰富独特的柴烧经验,对陶瓷的材质泥料、造型创意、成形工艺、焙烧技术等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练就了一身“绝技”。

  记者日前在位于菏泽高新区黄河窑陶瓷博物馆有限公司曹晓燕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见到她时,她正在赶制一位香港客户的订单。一件件陶坯经过曹晓燕的雕刻慢慢“活”了过来,又通过上釉、烧窑等过程逐渐变得栩栩如生。

  制作每一件作品时,曹晓燕都十分投入,记者不忍打扰。工作间隙,她向记者讲述了陶艺创业之初的艰辛:“刚开始制作陶器时,我都是推个车子拉到集市上去卖。那时,几乎没有客户,也不知道怎么打开市场,后来就一家店一家店地送样品,他们销售完再给我们结算,这样总算有点收入了。”

  2003年,参加的一次展销会,让曹晓燕迎来了第一个工艺产品大单:一位在北京经销艺术品的老板订了1000套手工陶瓷杯子。

  “当时我和老公高兴坏了,为了在3个月之内完成订单,我们夫妻二人加班加点干活,每天就吃两顿饭。当时正值严冬,制作陶瓷产品对环境温度和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一不能用暖气,二不能开空调,否则泥料干得快,产品成型率就低。我们冻得手上一道道的血口子,不小心碰一下就钻心地疼。为了制作一件好的作品,经常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等完成订单,我们夫妻二人都瘦了一圈,手上的冻伤肿得和馒头一样,直到现在还留有疤痕。”当时的艰辛,曹晓燕仍记忆犹新。

  有了这批工艺品订单,曹晓燕的工艺品逐步有了市场。为了全身心投入陶瓷设计创作中,陶晓燕几乎无暇顾及家人,甚至都不敢要孩子,公婆对此也多有埋怨。直至去年,曹晓燕才圆了一家人的孩子梦。

  “当时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我也犹豫过,我的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曹晓燕告诉记者,直到她的一次经历,让她坚定了自己的那份执着。

  “那是我在回家看望父母的路上,遇到邻居家的一个单亲妈妈和她六七岁的女儿。为了照顾女儿,邻居不能出去打工,每天骑自行车去县城跟着大货车卸货,一天也就挣个三四十块钱。看着一个女人为了养活自己的女儿这么幸苦,晚上我失眠了,我决定教她手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她就做出了像样的产品,我帮她销售,让她在家也有了可观的收入。”曹晓燕高兴地告诉记者,后来参与进来的姐妹越来越多。

  这件事情让曹晓燕顿感通过陶瓷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陶瓷产业,促进更多的妇女居家就业,在曹晓燕的努力争取下,成立了工艺品制作培训中心。通过“公司+协会+合作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如今,她们加工的工艺品远销国内外,带动了周边几十个村庄上千余人就业,助力百余人脱贫。

  2016年,曹晓燕被评为中国手工艺美术大师。2017年,曹晓燕光荣当选为中共菏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201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齐鲁首席技师”称号。2018年,被授予“山东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18年被选树命名为“齐鲁工匠”,同时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创业在农村,更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希望通过陶艺帮助更多的人,也让更多的人看到陶艺之美。” 曹晓燕说。

  记者 王浩

上一篇    下一篇
菏泽日报数字报|菏泽日报商业版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新闻·广告
   第05版:文学副刊
   第06版:楼市·广告
   第07版:时事新闻·广告
   第08版:民生·广告
“齐鲁工匠”曹晓燕的陶艺扶贫情缘
小小微信群 村务连心桥
下基层要做好“加减法”
杏岗春色红十里
张湾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展开
成武县纪检监察注重审查调查质量
40部新能源公交车鄄城投运
倾心帮扶贫困人口
骆驼驮出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