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忆往昔,群星璀璨映神州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社会的进步靠教育,教育的核心在育人。回眸菏泽一中百年办学历程,既有坎坷,也有坦途。她经受了多重时代风雨,度越了几多社会沧桑,却始终弘扬着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遵循着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寄托着鲁西南百姓的美好愿望,广揽名师、严谨治学、呕心沥血,百年跋涉而矢志不渝。伴随着学校那古老悠扬的钟声,10多万名鲁西南儿女从这里走出来,或进入大学,或走上社会,或奔赴战场,其中不乏品质高尚、业绩卓异、才识翘楚、风采流芳的时代精英,堪称英才荟萃,灿若星河。
清光绪二十九年(1913年),在“废科举、兴学堂”的呼声中,鲁西南第一所官办中学曹州中学堂建立。
1913年,曹州中学堂改名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第二年又改称省立六中。省立六中教师队伍汇集了北大等众多名牌大学毕业生和欧美、日本留学生,包括大哲学家梁漱溟都曾辞去北大教职到此任教。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发奋攻读,省立六中成为中国江北第一名校。如1919年毕业的56名学生,就有18人考取北京大学,全省会考屡屡名列第一,赢得“六中—北大—哥伦比亚”的赞誉。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诸如曾任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北平市市长,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何思源;享誉世界的水利专家、任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达38年之久的张含英;为中国石油工业奠定基础、号称“中国石油之父”的孙健初;中科院资深院士、昆虫学家张广学和土壤学家于天仁。
省立六中不仅以其很高的教学质量饮誉海内外,而且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早在曹州中学堂时期,就秘密成立了以推翻清廷为目的的“尚志社”。1927年10月又在六中南院秘密成立了我党在鲁西南的第一个地下党支部——中共曹州支部,从而揭开了党领导下的鲁西南革命斗争的序幕。这是菏泽一中校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在省立六中,学生许多是鲁西南早期党员,如中共曹州支部第一任书记徐鹏翥;著名烈士、枣庄特委书记田位东;北京大学毕业、为开辟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做出极大贡献、1941年任鲁西南专署专员的刘齐滨;党的“七大”代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梁仞仟;红军烈士、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到中央苏区任红军五军团卫生部长、红军卫生学校校长的陈义厚。在省立六中毕业生中,早年投身革命,建国后功勋卓著的也不乏其人。如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后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韦统泰;解放军高级将领王名高、巩树群;安徽省副省长魏心一等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菏泽沦陷,省立六中部分师生南迁四川绵阳。在党的领导下,随着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1943年组建了冀鲁豫边区第一中学(后含边区三中,1948年菏泽解放,迁回省立六中原址)。这所按延安抗大精神办起的红色中学,为革命战争和政权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中间既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政委刘存信中将,内蒙古军区政委杨恩博将军,集团军副军长王鹏恩等解放军高级将领。更有一大批在战争年代冲锋陷阵,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成绩卓著的校友,如最高军事法院院长侯固,轻工部副部长段存华,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刘德裕,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赵晋美,中国驻南非大使徐静吾,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辽宁作协副主席韶华;曾导演过《槐树庄》、《四渡赤水》的著名导演谷得显等。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菏泽一中也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1955年高四级二班42人有12人考取北京大学,7人分别考取复旦、同济和上海交大,2人赴苏联和波兰留学,其余同学除极个别因政审未被录取外,也全部考入全国名牌大学,高考成绩居全国第一。从1953年到1957年高考,除个别同学因家庭问题政审落榜外,升学率达100%。1964年高考成绩位居全国前茅,跻身全国名校,成绩卓著,威风八面,着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中科院院士佟振合;核工业部高级工程师赵世信;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自然医学优秀成果金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宪曾;在航天领域功勋显赫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司令员、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中将。在社会科学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更是不胜枚举。如法学、宪法学研究专家,全国人大办公厅副部级研究室主任程湘清;中央军委和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孙启祥少将;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鲁迅研究室主任袁良骏;著名历史学家和文物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徐启宪等等。
百年校史,百年沧桑,无论人们怎么评价这所学校,百年菏泽一中造就出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是个不争的事实。在贫困落后的鲁西南偏僻小城菏泽,出现了这样一所桃李成林、芬芳四溢的全国名校,实为一个奇迹。
百年辉煌,赖有名师,更离不开王鸿一、葛象一、丛禾生、田竹桥、宋辛夷、田景韩、叶正杰、曹丹雪等治校大家的呕心沥血和运筹擘划。他们无论出身学历高低,但都具有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不计官位名利、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和忠诚于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为百年一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鼎盛时期,他们的业绩永远铭记校史,铭记在菏泽一中历代学子的心中。
菏泽一中历经113年,共培养出1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杰出校友数以万计。为理清百年校史发展脉络、展示百年育人业绩、承传百年办学传统、总结百年教育和教学经验、开掘百年校史的文化底蕴、彰显校史人物对社会的突出贡献,学校在老校区原址上复建了代表百年历史文化特色的“钟楼”,并决定此建筑为“校史馆”专用。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学校本着“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原则,将校史馆建成记载学校历史、弘扬办学传统、阐述办学理念、展示办学成就的重要平台,还将成为开展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也将成为接待校外来宾、各届校友参观的重要场所和宣传学校的重要窗口。目前,菏泽一中正面向社会征集校史文物资料,使学校的辉煌历史得以生动呈现。
2 看今朝,创新教育结硕果
改革开放后,党的科教兴国战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也为百年老校菏泽一中再度辉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特别是近几年,菏泽一中党委坚持“文化立校、名师强校、改革兴校”的战略方向,大力优化教师队伍,严格科学管理,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升学率逐年提高。百年一中开始重振雄风,令人刮目相看。
目前,菏泽一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校四区” (八一路老校区、人民路新校区、南京路东校区、大学路北校区)的集团化办学格局。18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400人,教职工850名。近年来,菏泽一中坚持“把每个学生育为有用之才,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的教育理念,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积极打造学校特色课程,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道路。
一、加强“制度、机制、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潜力。为此,首先加强了学校“制度、机制、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党务、行政、德育、教学、后勤等系列工作管理制度,努力通过制度的引导、约束、规范作用,逐步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同时,充分发挥教代会的职能作用,确保各项制度真正代表教职工的意志。
构建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管理机制。学校实行校级—处室、级部—师生三级“扁平化”结构,坚持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通过严格的工作考核,对全体师生实行奖优罚劣,全面落实激励方案。通过推行双向选择全员聘任制,实现了学校用人向级部、处室用人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学校工作注入了活力。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追求治校的最高境界。学校党委带领教职工积极融入到建设“家一样的学校”活动中来,突出教职工主人公地位,关心教职工专业发展,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搭建教职工提升自我、展示才华、分享成果的平台,不断提升教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校史馆在学校文化中的导向示范功能,校史馆浓缩学校自立、自强、不断奋斗的过程,展现一代又一代一中人艰苦奋斗的成长历程,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刻苦学习、发奋图强,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深入开展“三项活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党委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真谛,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好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创新了课程管理制度,实施课程群管理机制,形成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学校还同高等学校建立合作机制,依托校外课程和学术资源,破解学校课程资源不足的难题。建设了40个专业工作室,确立了教师专业工作室制度,为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发展空间。学校还策划组织“百炼成钢,军事训练”“挑战极限,远足考察”“走进农村,感受生活”“行业体验,导航人生”四项大型社会实践活动。
大力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开展了以“高效教学”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三点两线一体化”大教学观的改革思路,实现了教学中的高效课堂、高效自习、高效作业,体现了教师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地位与作用;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强化全体教职工“服务育人”的理念,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首先,在课堂教学、课下辅导、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满足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需求。其次,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以学生为本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再次,树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工作理念,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不断完善后勤服务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后勤服务效率。第四,开展“师生共活动”活动,加强师生沟通交流,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帮助。
三、提升教师和学生素质,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提升教师和学生素质是学校开展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更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教师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思想境界,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使师德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了人人遵守师德的良好氛围。创建“学分制”管理,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制定了《名师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遴选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近年来,学校涌现省级教学能手、优秀教师86人,教职工发表省级以上论文3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17项,省级课题60项,部分教师成为山东省教师暑期远程研修省课程专家团队成员并参加山东省语文高考命题工作。
以学生为本,学校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习惯、感恩、诚信、责任”德育课程体系,通过系列德育活动把每项德育工作做实做细,体现了德育课程的层次性、递进性,提高了德育工作的计划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活动,常年坚持开展“每日一歌”和“阳光三千米长跑”活动。学校充分发挥学生发展报告在学生管理和评价方面的作用,不断改革完善基础素养评价制度,制定并落实《菏泽一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细则》,把学生的日常表现划归到基础素养评价的六个维度中。近年来,学校有200余名学生的创意设计获得了国家专利,“863”创新社团连续获得“青少年创意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 26名学生在全国首届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比赛中获奖,在第21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取得1金、1银、20铜的好成绩。
四、实施五项重点工程,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为了推动学校的重点、难点工作,实现学校工作的重大突破,学校组织实施五项重点工程:家校共建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开放办学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
实施“家校共建工程”。在班级、级部、学校三个层面分别设立家长委员会,形成了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家校共建新机制,引导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学校各级部专门设立了自修室,配备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充分利用选课走班教学、专业学术讲座、学生社团、导师制等形式,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搭建更为宽广的舞台,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广泛涉猎自主探索的空间。
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学校校本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和“青少年科技创新”为主题,规划开发了“乡音乡情”“学科拓展”“人文素养”“科技创新”四个校本课程系列,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选择学习。学校将每个年级部固定一天下午的三、四节为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时间,学校开放校本课程工作室以及各种功能教室、实验室供60多种校本课程进行教学活动。作为校本课程的补充,学校开展了“传承文化精髓,品味书香人生”读书活动,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书香校园。
实施“开放办学工程”。菏泽一中是“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学校有多名教师走出国门,参加各种形式的研修培训。目前,正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中开展多种合作交流,并多渠道探讨国外高校招生制度,争取有部分学生考入国外名牌大学。
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优化校园网管理平台,充实网络资源,加快更新速度,建好管好用好校园网站成为学校近期一项重点工程,从而实现全校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实现家校网络资源交流。
近年来,学校党委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为主要任务,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2016年高考,学校一本上线1252人,本科上线2454人,升学人数实现了新的突破;高一高二教学扎实有效,教学成绩遥遥领先于全市其他学校,领先幅度超过往年。学生多元发展,多渠道成才,实现了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教育的有机统一。近几年,在各学科各种类型全国性竞赛中,每年都有几百名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种等次的奖项;在朗诵比赛、作文大赛、英语大赛等活动中,学校学生每年获全国、省级奖项的也多达100多人次。2015年,在省科协、省教育厅主办的第15届山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4位同学组成的两支代表队包揽了本届机器人足球竞赛的冠、亚军,并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竞赛,获得编程大赛全国一等奖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3 展未来,众志成城铸辉煌
跑过去的是昨天,奔过来的是明天。以今天为起点,明天会更辉煌。谈起今后几年工作规划,刚刚闭幕的菏泽一中第六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是这样表述的:“每一代一中人有每一代一中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一中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就是:继承百年办学传统,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教育这条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自强不息,永争第一’,坚守教育教学规律,完善集团办学制度,明确校区发展定位,彰显校区办学特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实现百年名校再度辉煌的一中梦。”
围绕实现这一任务目标,菏泽一中将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完善集团办学体制,构建决策民主、执行有力、责任明确、协调一致、运转高效、管理无缝的现代管理机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组建学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形成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的新机制,打造学校管理新常态。
优化干部培养与管理体制,加强、加快干部队伍建设。学校大发展之际,正是用人之际。要建立一套“能者上、庸者下”干部管理机制,加快青年干部培养,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教工选拔上来,委以重任。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充满干劲、敢闯敢拼的干部队伍,引领学校发展。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讲规矩,树正气,建立一套简便实用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提升师德修养。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大幅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什么才是好老师?学生与家长满意、拥戴的才是好老师,能教出成绩、培养出优秀学生的才是好老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教学成绩高、叫好又叫座的好老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是学校教育的两翼,要进一步优化培养体制,大幅提高班主任、教研组长待遇。提高教研组长的业务水平与组织能力,使教研组长真正成为学科教学教研的带头人、领头雁;提升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水平与管理能力,使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业成绩提高的促进者、学生心理疏导的贴心人。
紧紧抓住教学质量的生命线,狠抓常规教学。中学教师,学问不深功夫深。要把功夫下在教学常规上,办公备课要下深功夫,集体教研要有真功夫,课堂教学就看硬功夫,作业批改须有细功夫,强化落实须下大功夫。修改教学常规要求与教师量化考核办法,去虚务实,化繁为简,明确导向,突出教学常规在教学中的基础作用,以狠抓常规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瞄准短板,精准发力,创新思路,突破瓶颈。宏志班教学要立足常规,敢于破规,采取新思路,新办法,以智慧和汗水破解尖子生培养的难题,开创我校尖子生培养的新模式、新思路。大力研究文科教学,逐渐改变“理强文弱”的局面,要全面占领全市文科生优秀阵地,力争达到理科一样的优势。
严校风,正学风,比爱心,比智慧,大力改进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严字当头,爱在心中”,在严肃校纪,端正校风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爱”的教育。以细致的工作、耐心的疏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以老师的热情、耐心、关爱,以及教育的智慧,影响学生,改变学生,发展学生。关注群体与关注个体相结合,培养优秀的群体,营造优良的氛围,影响个体,优化个体。引导说服与活动体验相结合,策划、组织好学校经典活动,精心设计年级活动、班级活动,以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相互影响作用与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学校基础建设,优化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老校区、新校区、东校区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建设进度,确保2017年秋季开学前完成基础建设。同时把建设重点由“硬件建设”逐步转向“软件建设”。全面征集校史文物和校史馆设计方案,建设全国一流校史馆。加强校园绿化、图书实验、智能教学、智能办公,以及教学资源建设,努力打造花园学校、书香校园、智慧校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与办学档次,为师生发展提供更加广阔、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丰富的平台。强化行政后勤的服务意识,努力做到超前服务、上门服务、贴心服务,确保教育教学有效高效开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百年菏泽一中再次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展望未来,催人奋进;俯首前行,任重道远。我们相信,只要全体一中人精诚团结,坚持不懈,辛勤耕耘,一定能够创造一中历史上新的辉煌,一定能够把一中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山东名校。 记者 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