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称,近日全国多地政府也先后披露了关于2015年保障性住房的审计结果。“新华视点”记者对此进行跟踪调查,梳理出多地审计结果所暴露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十几万套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空置”,二是数以百亿元计的巨额建设资金被闲置,三是数以数万计的人员骗取保障房资格。
被审计署点名的多个闲置严重的地方,包括江西省南昌市、河南省新乡市、吉林省吉林市、湖北省赤壁市和贵州省贵阳市等。审计结果显示,至2015年底,全国有748个市县结存结转安居工程专项资金603.55亿元,其中478.6亿元闲置超过1年。有的地方以财政困难为由,向上级要来了钱却没办事。
其实,审计的结果应该称为“不完全审计结果”,实际数据有可能比公布数据更大,总之问题很严重,不可等闲视之。导致大量保障房“空置”,不外乎有四大原因:一是供需不匹配。例如广东省1个市多个项目4138套公共租赁住房空置超过一年,主要原因是供需不匹配,实际需求并没那么多。二是配套设施不好,居民不愿住或不能住。山东省3个市5个县的9个项目由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道路不通畅,不具备居住条件,4023套住房已建成1年以上但无法交付使用。三是与现行安居房政策不符,无法配置。深圳宝安区坪山新村一期9栋共700多套住宅空置,该项目2008年就已经完工,多为100平方米以上的较大户型,还有200至300平方米的超大户型。当地住建部门称,空置是因住房政策更新原因,相对于现在的安居房政策存在面积超标的情况,无法配置。四是部分保障房建筑质量有问题无法交付使用。审计发现,海南昌江、文昌等8个市县的1712套保障性住房存在未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存在偷工减料、墙面开裂等严重质量问题。
以保民生为“初心”的保障房,一方面市场需求量居高不下,一方面却被大量闲置,深层原因还在于相关地方执政出发点存在偏差,规划不走心不科学,落实无计划没章法,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懒政不作为,暴露了从上至下的监管机制不健全,考核机制不完善,个别地方有关人员甚至把保障房当做以权谋私的资源。
有识之士建议,保障房是民生大事,是一项系统工程,地方政府不能只在“数字”形式上完成民生答卷,必须在选址、配套、分配等方面科学决策,提高决策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需要精细化管理,明确谁建设、谁负责、谁监管的问责机制,杜绝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安居房”成为一些地方干部的“政绩房”和少数违规者的“福利房”。
吴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