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云现年51岁,初中文化,1987年,经媒人说合,与张湾村农民董明显结成了一对恩爱夫妻,先后生育了两个儿子。为了生计,宋俊云曾打过麦秸,做过小生意,生活劳累却甜蜜。
1995年,靠着多年打拼积攒的积蓄,宋俊云夫妻俩花费5万多元,在张湾镇集市上购买了两间门市,做起了当时十分赚钱的地板砖生意。干地板砖生意十分辛苦,为了赢得回头客,宋俊云夫妇既当老板,又当搬运工,一天下来,宋俊云夫妇常常累得腰酸腿疼,可看着到手的一沓沓票子,夫妻俩又喜不自禁。
2009年,十字绣在张湾镇开始流行。于是,在家看门市的宋俊云也像其他妇女一样,到菏泽十字绣商店里买来丝线和图案等工具,开始绣了起来。宋俊云心灵手巧,又十分要强。因此,干十字绣刚一出手,她所绣的“生意兴隆”、“夫妻同心圆”等作品,就受到周围门市邻居姊妹们的一致好评。同伴们的夸奖,更加增强了宋俊云干好十字绣的信心和决心。这年夏天,宋俊云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绣22米长卷《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系北宋风俗画,是明朝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画家以纪实的态度,散点透视构图法,全景式地描述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风土人情、建筑结构和生活习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要把这样一个宏幅巨制绘成十字绣,耗时费力,要求高,还要具备极大的毅力,光成本就达2万多元,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前功尽弃。但宋俊云决心已定,她从菏泽十字绣门市买来《清明上河图》15本书稿和所需要的丝线,每天7点半开始,除去吃饭和打理生意,一直干到夜里11点半才休息。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召开,期间一则6米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卖出几十万元的新闻令宋俊云一家十分振奋,宋俊云绣好清明上河图的决心更大啦。看着柜台一本本的清明上河图绣法书籍一天天在减少,宋俊云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2014年6月15日晚上,随着张择端的印章上最后一根丝线被掐断,历时5年,耗时23725个小时,全长22米,宽0.75米,重达20.6公斤的《清明上河图》宣告彻底完工,为此,宋俊云用坏了300根银针,把柜台下埕子都蹬明了。打开宋俊云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一股淡雅之气扑面而来。细观整个画面,气势恢宏,场面壮观,针脚细密, 550多个人物,8顶轿,180棵树,牲畜83个,画舫29艘,车辆13辆,桥梁18座,房屋、亭台楼阁30多处,都被宋俊云绣得栩栩如生。绣好后,宋俊云立即让人把照片放到了网上,询问的人不少,但买家却没有。
2014年10月,宋俊云丈夫董明显在朋友的指点下,来到北京市的一个古玩和十字绣市场,卖家对宋俊云的手艺赞不绝口,声称能值一百多万元,但要他把东西放下,有买主后再给董明显联系,为此,卖方还愿意和他签订委托出售合同。董明显害怕被骗,婉拒了卖家的要求。从北京回来之后,董明显又先后去了上海和武汉,卖家的说法竟然和北京惊人的相似。于是,董明显把这幅浸透了妻子5年多心血的《清明上河图》小心地收藏了起来,静待买主。今年6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宋俊云的儿子和菏泽生活网的记者取得联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宋俊云所绘的22米长卷《清明上河图》发到了菏泽生活网上。董明显宋俊云夫妇表示,希望有识之士购买或收藏,使画作发挥它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文/图 通讯员 张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