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园胜似十亩田
苗庆山种苹果有30年的历史了,是前苗楼村第一批开始种苹果的。1983年,老苗和乡亲们第一次去巨野万屯考察苹果种植,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枝头上,煞是喜人。回来后,老苗激动得一夜没睡,心里一直琢磨:“结这么多,这一棵树上不得300多斤,一斤能卖到1.8元,这要是种在俺们村,得挣多少钱啊!”
第二年,老苗和乡亲们就种起了苹果。经过4年的精心培养,果树开始结果子了,大家伙儿都铆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果子从小变大,从青变红,眼看着马上就要收获了。可谁成想,一夜之间,苹果出现了黑点,慢慢开始腐烂,4年的辛苦努力全部付诸东流。“你看别人都把树砍了,咱也干脆别种了,种粮食还能有点收成不。”妻子袁秀芝劝老苗放弃,可他说什么都不听。为了弄清苹果腐烂的原因,老苗带着村民去市里请专家,去巨野学经验。不仅没有放弃,还引进了新品种,把自己原来的2亩半果园扩大到了4亩。
慢慢的经验足了,效益好了,原来砍掉果树改种粮食的村民又重拾了信心,纷纷种起了果树。老苗说:“苹果好管理,效益高,一亩苹果抵得过种十亩粮食。”在老苗的带动下,前苗楼村有100多户群众改种苹果,总面积达800余亩。老苗还牵头成立了定陶县庆山苹果种植合作社,走统一化管理、合作化经营的种植新路子。
这儿的苹果不愁卖
每到苹果成熟的季节,上海、河南、菏泽及周边县城的订单都会如雪片般飞来。早上7点,拉苹果的货车都会准时停在苹果园外,问价、搬运、装车、点钱……一辆辆货车都空载而来,满载而归。
“这儿的苹果根本不愁卖,市场上只要一说是前苗楼的苹果,都抢着要。现在合作社的苹果50%左右直接供应周边各大超市,剩下的接客户订单,来得晚了就没有了。”对于苹果的销路,老苗可是自信满满。
上海来的张老板就是苗庆山的老主顾之一,每年都会从合作社订购600筐左右的苹果,“张老板每年都来,人实在,每次都是现钱,从不赊账。”谈起合作,老苗对张老板赞不绝口。“这儿的苹果个头大、品相好、口感好、甜味足,而且绿色无公害,我们每次合作都很愉快。”张老板对前苗楼的苹果也是不住地称赞。
种植+旅游 利润翻一番
“今年的苹果行情好,去年批发价1.5元,今年2元,我这4亩半地保守估计也得净赚8万元,比去年能多卖2万块钱。”老苗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苗庆山的果园看着不大,却种了嘎啦、藤木一号、红将军、五代新红星、早熟富士等16个品种,都是他根据果树长势、果子品相、上市时间等多种因素,精挑细选保留下来的精品。
经过多年的种植和管理,老苗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却又难以言说的管理种植经验。4亩半果园,老苗1个人就能轻轻松松搞定,还能应季在果园里套种小麦、辣椒、圣女果等作物。
谈及未来,老苗说,下步准备注册自己的商标,品牌化销售。“最想做的还是扩大200亩,把种植和旅游结合起来搞一个苹果采摘园,既好吃好看又好玩,利润也能再翻上一番。”说着说着,老苗的笑容就慢慢爬上了嘴角,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美好前景。
通讯员 颜文珠 臧宝安 张红 记者 刘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