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4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巧解“疙瘩”农民笑
牡丹区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近年来,牡丹区农业开发办以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农业开发部门支持下,开发办围绕解决“三农”和新农村建设,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了种种实惠,也受到了省市等上级有关部门的褒奖。

  “俺们再不用为浇地排水发愁啦!”

  7月11日上午,记者随牡丹区农业开发办工作人员,驱车前往马岭岗镇篦匠王村采访,所到之处,都被眼前绿油油的玉米、大葱所吸引。

  在蓖匠王村,村民王福成告诉记者:“我家3亩多地就在路边,今年种了大葱,原来虽说离排水沟很近,但村里的田间沟都被淤积了,黄河水过不来,基本上靠天种地,浇地成了家家愁。”

  “以前村里生产路窄,沟不通水,没有桥涵,涝时水根本排不出去,眼睁睁地看着庄稼被淹减产,还要等地里的水干了才能干活;玉米收获时,地里都是稀泥,机械进不了地,只能用人往外扛。秋种季节,地里含水量大,需要把土壤翻起来晾晒两遍才能耕种。而天旱时又引不过来水,只有眼巴巴地等天上下雨。水成了农民心头的死疙瘩。”村支书王新德介绍。

  “现在好啦,去年,我们村完成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沟渠都疏通了,机井也都打好了,还配上了自动刷卡取水射频器,闸刀一开,流水自来,这里沟渠路桥、水、电、井,配套齐全,大家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我们今年的夏粮获得了大丰收。”王福成非常兴奋。

  记者看到,一个直径约40公分的管道口上安装有一个阀门,下面就是一口机井。“只要那边的电一通,打开阀门就能浇水啦!”开发办工作人员李中良告诉记者。

  现在种地条件好了,老百姓原来想种而不能种的大葱、西瓜、辣椒等经济作物,都成了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经济作物,这些都是农业综合开发带给他们的“红利”。

  马岭岗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负责人朱忠杰介绍,2012年牡丹区马岭岗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共涉及篦匠王、周庄、后段、前段、李旺屯、刘坊等八个村庄,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49万亩,耕地面积1万亩,总投资1300多万元,建桥涵169座,开挖疏浚排水沟27.58千米,埋设地下管道60千米,管道输水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新打机井104眼,修复配套机井21眼,架设高压线路3.9千米,埋设地下电缆26.52千米,改良土壤1万亩,新建和整修机耕路28.53千米,其中新建砂石路22千米,造林600亩,植树2万株,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种地积极性。同时依托科技推广、调整结构等举措,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业开发25年,近两亿元真金白银砸进黄土地

  说起农业综合开发,牡丹区都司镇也是受益的乡镇之一。“以前,沟渠淤积不通,水引不进来,农民没水种地难。”都司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说。2011年,都司镇尹楼、宝珠口、纸坊、郭塘坊、周楼、靳楼等八个行政村,1万亩土地被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他们对沟、路、渠、桥、涵、闸、机井、地下管道、机电等项目建设内容进行了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标准,以及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配套要求,经过一年的施工,项目全部竣工。实现了扬水站、桥、涵、闸、渡槽、倒虹吸等设施一应俱全。真正做到了科学、合理、实用,形成“农田成方、道路畅通、渠系完备、机电泵站配套、林带成网、土地平整”的全新格局。

  看到高标准建设的扬水站等节水灌溉工程就建在了自家的地头,(下转第三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专 版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健康·广告
   第A05版:报网互动·广告
   第A06版:旅游·广告
   第A07版:专 版
   第A08版:旅游·广告
济宁银行菏泽分行致力打造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
巧解“疙瘩”农民笑
做好棚户区改造的组织实施工作
巨野便民服务惠万民
鄄城大力治理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