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麒麟镇南曹村的刘中洋当过兵,同样有过这样的梦。
如今,在自己的“兵营”里“视察”,1800多名下属向他行“注目礼”,刘中洋应该找到了当将军的感觉。
不过,刘中洋的这些“下属”不会敬军礼,只会咩咩叫——它们是一群膘肥体壮的绵羊。
刘中洋说,2008年从部队退伍,他在家闲了半年,就呆不住了。四处考察一圈,他发现江苏、浙江、山东一带,羊肉需求量很大,供不应求,需要从东北、内蒙等处输入。
刘中洋动了心思,决定养羊。
说干就干,一番考察之后,他引进300只羊试一试。虽然打小就喂过羊,并且也做好了经验不足的应对准备,刘中洋第一次“吃螃蟹”还是被钳了手。
因为缺经验少技术,全靠摸索,第一批羊效益很差,没有赚到钱,还搭进去不少。但刘中洋不服输的那股劲上来了,觉得选择的路就一定得坚持,无论如何都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我当兵的时候,连长给我讲过一句话:坚持过这一回,剩下的路就好走了。坚持不过去,你就失败了。”刘中洋说。
2011年,刘中洋从内蒙等地买回了百余只半大羊,这一回不但让他尝到了甜头,还找出了市场空档——内蒙古、东北等地气候相对寒冷,养羊无法育肥,长得再大也只是架子羊,再加上喂养的饲料不同,羊的肉质不受市场欢迎。本地育肥羊没规模,但气候适合羊的生长,从多方面考虑,利润空间很大。
从此,刘中洋就不断从外地购回来半大羊,干起了架子羊育肥的营生。凭着 “咬牙坚持一回”的锲而不舍精神,刘中洋养羊的规模越来越大,摸索出了门道。
“跟传统的养羊不一样,咱采用架上养羊,易于管理。”刘中洋说,羊虽然是一批进的,但大小不一,羊在太大的圈舍里总是打架。于是,刘中洋根据羊的大小分圈舍饲养,并缩小圈舍,增加密度,一平米一个,减少羊的运动,羊就长得快了。大小一挑,小公羊小母羊一挑,分均匀了,吃东西时省得大欺小、乱打架了。
为了加快育肥速度,刘中洋一天喂三次,料没少喂,羊反倒长慢了。“拔苗助长”反而不长,刘中洋找技术员请教。人家说:“让羊吃好,也得讲究科学。”
现在,刘中洋育肥羊,前期多喂草料,调节羊的肠胃,中后期逐渐增加豆粕、豆腐渣等蛋白饲料比例。这样,羊每天都在增值,有的100天就能出栏。
育肥羊一年分三茬,第一茬是打完春以后,第二茬是八月十五以前,再一茬就是过年的时候。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季节?“气候比较稳定,羊适合生长。”刘中洋说。
每茬育肥期四个月左右,每只羊投入成本300元,能挣200元左右,效益可观,吸引很多人前来学习参观。对于前来学习的人,刘中洋毫不保留地传授育肥技巧,从而带动了周边群众养殖育肥羊的积极性。后来,他干脆挑头成立了巨野县众联养殖专业合作社。
在众联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一只只可爱的绵羊都被圈在架子里,有的正在架子上悠闲地玩耍,有的睡觉,有的吃食……煞是惹人喜爱。
创业的过程当然很苦,能坚持才能有胜利。刘中洋希望能扩大养殖规模,争取每年出栏量达到2万余只。要实现这个目标,看来刘中洋还得咬牙坚持。 记者 武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