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吃喝要注意 动静须适宜
  进入7月,就到了“三伏天”。“三伏天”是农历小暑与大暑之间的一段时间,它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日子。这几天气温节节攀高,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如何安度“三伏天”就成了我们眼下最关心的问题。

首防中暑

  步入三伏天,中暑也进入高发期。在许多人印象中,在烈日下劳作才容易中暑。对此,专家提醒,其实在高温且通风效果不好的环境下,人体最容易受到暑邪侵袭;而频繁穿梭于高温环境和低温空调场所者,更容易患上暑湿感冒。

  专家指出,不要以为只要避开阳光,就可幸免于“暑”。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只要是在高温、通风不良且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呆久了,同样容易“中招”。因此,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保持通风尤为重要。

  提醒:千万别轻视先兆中暑。一般来说,在高温环境下一定时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头晕、眼花、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高等症状,就有可能是出现先兆中暑。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此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环境中,口服淡盐水或含盐清凉饮料,休息后即可恢复。在高温环境中停留2——3小时的工作者,应及时饮用含钾、镁、钙盐的防暑饮料。中暑恢复后数周内,应避免室外剧烈活动和暴露阳光下。

防病祛湿

  现在生活好了,暴晒中暑已经大大减少,然而吹空调,吹电风扇,吃冷饮等人工过度降温方式,尤其是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很多都有空调,空间过于密闭,而且气温与室外的高温反差很大。导致暑、寒、湿等多种邪气伤人,出现暑热头晕、热伤风、肠胃不适等多种疾病的人却越来越多。

  专家指出,人们频繁在室外的高温环境和室内的低温环境中往返,机体忽热忽冷调节不过来,就很容易患上暑湿感冒。大热天人们在室外行走时,皮肤上的汗腺大开,突然进入到十几二十摄氏度的空调环境中,这时体内的暑热还没来得及排完,寒气就突然袭来,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和病症。另外,过于贪恋冰冷食物会引起肠胃不适,长期吹电风扇、洗冷水澡来降温,都易引发暑湿感冒和各种毛病。

  提醒:“暑天感冒”的主要症状有无汗、怕冷、全身酸痛,明显特点是外有风寒,内有暑热。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诱发此症。如果患上“暑天感冒”,可以服用风寒感冒颗粒。

  另外,夏季大家熟知的防暑药,如藿香正气水、人丹(仁丹)、十滴水等,主要是针对出现如呕吐、拉肚子、恶心等肠胃症状明显的中暑,对于夏季咳嗽、感冒、鼻塞则不合适。

天热也要动

  外出太热,躲房间也躲不过暑热,该怎么防中暑?据专家介绍,除了避开高温时间外出或进行户外作业,也要注意休息好,保证充足睡眠,比如每天午休30-60分钟。

  另外,天热不动是不少人的通病。这样人体正气不流通,容易造成肥胖,引发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但过度活动,也容易中暑,甚至诱发中风、心血管疾病。

  “适度的锻炼对于防暑也很关键,微累最为适宜。”

  提醒:每天早晚各进行30-60分钟的户外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舒筋活血,还可避免中暑,运动时感到有点疲劳就可以停止。

  根据个人的喜好可以选择散步、跳舞、打球等,不要太剧烈。推荐夏季最佳的运动方式就是游泳。

饮食去火多酸多甘

  夏天主“长”,需要增加营养,以满足人体代谢需求。但夏天气温炎热,又易夹有湿邪侵扰,容易导致脾气耗损,运化呆滞,消化能力下降。因此,大鱼大肉、油腻醇厚的饮食不宜多吃,煎炒烹炸、过于辛辣的食物也应少吃,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同时也可减少上火助热的情况发生。清淡的饮食,就是平常说的“粗茶淡饭”,主食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豆类、蔬菜、水果、菌类为主。清淡饮食不是完全的素食,肉类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完全素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所以对肉类烹饪应以清蒸、水煮为主,减少煎炸,少放油盐,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

  提醒:夏季暑湿对脾非常不利,所以夏季应适当多吃一些味甘、酸宜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菠萝、西瓜等;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绿豆、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食物;同时,牛奶营养全,可以温脾、补水、滋阴,也是夏季良品。 兰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社会生活·广告
   第A05版:都市生活
   第A06版:健康·广告
   第A07版:报网互动·文摘
   第A08版:广 告
吃喝要注意 动静须适宜
用了痱子粉反而长痱子?
“不修不成材”
“三伏贴”受热捧 冬病夏治需认清三误区
健康·广告
夏日饮水谨防“水中毒”
夏天当心“凉席皮炎”
从白发位置透视五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