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4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方祥瑞 莲香印尼
——刘瑞莲坠子艺术震惊印尼华人
  5月24日,应印尼孔子学院邀约,我们讲师团一行十人,带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走出了国门。曲艺走出国门并不新鲜,但对于坠子来说绝对是第一次。

  此次之行带去了菏泽市著名坠子表演艺术家刘瑞莲老师的光盘及录音资料,初放光盘时,我也担心大家能不能接受我们的民族艺术。因为每次都是文化文学交流,对于艺术来说我心里没底。当唱片播放时,座下窃窃私语,大伙感到特新鲜,当唱到“离了拐杖,我手扶墙”时(《王二姐思夫》中唱段),会场里掌声一片,大伙儿都跟着节奏鼓掌,到结尾时大伙儿都站了起来,掌声长达两分钟。后来在置办方的要求下,我们又加时播放了《三拉房》及《小二姐做梦》。会后有许多同学向我讨要光盘,因为资源有限,没能满足同学们的要求;没办法只能将课件留在印尼。中文教授李沛然先生握住我的手不放,他说这是他听到的最美妙的音乐。阿拉依教授说“中国的艺术太好了,刘瑞莲老师太了不起了,她的《思夫》,都把我的泪唱出来了,我喜欢中国的坠子,喜欢刘瑞莲。”不但老师听出泪来,学生们也是一样。三天,三曲《思夫》播遍了整个印尼的中国家庭。那亲切的乡音、乡情、乡味又能唤起多少人怀念故土,转身擦泪。这就是刘瑞莲,这就是她的坠子艺术,也只有她有这样的本事,也只有她有如此的能耐。

  成功的背后是付出,刘瑞莲的艺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五岁学艺,六岁唱红,十五岁正式加入菏泽市曲艺团。为了艺术,她历尽了艰辛,曲艺团被撤销,她丢失了工作,失去了收入,别人劝她改行,她不肯丢弃她那副简板。别人拉她下海,她丢不掉坠胡,当别人收入已过千、过万时,她依然坚持在她的坠子阵地。她怎么不想鼓起腰包?她是放不下坠子艺术,那是她的命啊。

  领导关心曲艺,关心艺人,吃尽千辛万苦后,刘瑞莲回到了艺术馆。别人以为她有了收入,就该休息了,然而她并没有停止脚步。文化下乡,各处慰问,哪里能看见她坐下来聊天喝水的身影。付出必有回报,她获得了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马街书会,坠子窝里夺状元,河南花巨资为她塑像。她自行出资,录制音像资料、书籍。在她的家里、办公室里,到处可见一副副简板,一把把坠胡。她说:“我今生最大的财富,就是坠子,坠子就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全部,没有它我一天不能活。”是啊,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她都在唱,一个曲目她要吟千遍万遍,一句唱腔她要修改上万次,这就是她的成功所在。

  艺术最大的障碍就是传承,在这个浮华快节奏的时代,民族艺术的传承的确很困难,坠子艺术也不例外。然而可喜的是刘瑞莲的坠子已经有了继承人,她曾经带过一批学生,但因种种原因,孩子们没能走专业的道路。她没有灰心,只要有人跟着她学,无论黑夜白天,她都教,现在已有六名弟子,能登台演出,传播坠子艺术,这是她最大的欣慰事。

  这就是刘瑞莲,一个感动印尼的刘瑞莲,一个把外国人唱哭的刘瑞莲……

     理清

  (作者系山东快书第二十二代传人,著名曲艺理论、礼仪研究专家,亚洲孔子学院客座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刘瑞莲坠子艺术震惊印尼华人
~~~——刘瑞莲坠子艺术震惊印尼华人
~~~——刘瑞莲坠子艺术震惊印尼华人
~~~——刘瑞莲坠子艺术震惊印尼华人
~~~——刘瑞莲坠子艺术震惊印尼华人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专 版
   第A04版:社会生活
   第A05版:都市生活
   第A06版:情感·广告
   第A07版:文化娱乐
   第A08版:车界·广告
“过年也没今儿个高兴!”
东方祥瑞 莲香印尼
城市里能否多些“绿树成荫”
——
追梦步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