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二楼的秘密
刘峰开了一家工艺品商店,却取名大安博物馆,大安博物馆在单县颇有名气,经常引得艺术爱好者来这里品评形态各异的根雕和木雕作品。刘峰画画起家,喜爱根雕,买来天然的树根树瘤后,以每天600块钱的价格请人打造,作品享誉苏豫皖周边。
其实,刘峰最大的爱好是收藏。门面房二楼,平日很少有人涉足,这里堆积着大量民间老家具、工具、农具和生活用品,刘峰称之为民俗藏品。
刘峰的收藏里没有名人字画、金石玉器、青花古董、明清红木,在行家看来,他的收藏不值钱,算不上古董,也不是艺术品,只是些柴木家具,再放一千年也未必能成为文物。但更有人认为,他的藏品虽然不是古董,但文化价值大,它们代表了一种文字不曾记载、民间已经消失的民俗,是后人了解前人生活状态的活字典。
鲜活的民间记忆
刘峰藏有一个小桌子,二尺见方,一尺多高,下有一个抽屉,不同的是桌面正中竖着一块镂有三个钱形图案的牌子。刘峰说这是旧时农村用的流动当铺,桌子往集市上一放,不用吆喝,小金额的典当场就开始交易了。刘峰说,迄今没有发现任何文字、戏曲和口头的东西提及这种典当方式,如果没有这个典当桌,这一民俗很可能今后谁也不会记得。
刘峰还有一对电脑主机箱大小的破木箱子,抽屉、盖板、风箱等构建仍能正常使用,箱子包着铜箍,能看出当年经过精心打造。刘峰说这是锔锅锔碗的专用工具,他是从曹县青堌集一户人家收来的,主人七十多岁,祖传的锔匠手艺,但他只干到三十来岁,这门手艺就无用武之地了,这对箱子挂在土屋墙上闲了四十年。
农具是刘峰收藏的一大特色。传统农具笨重粗糙,但却蕴含了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精华,刘峰收藏的一个曲辕犁十分破旧,但依旧结实,连接它的还有一条粗壮的牛皮绳,牵拉的痕迹十分明显。曲辕犁出现于唐朝,是农耕社会的一项重要发明,直至三十年前,曲辕犁部分地区仍有使用,但如今四十岁以下的人很少见到实物。
刘峰收藏民俗藏品不问贵贱、成色、年代,只要有民俗价值就照单全收。在他的收藏里,既有几万元的香龛,也有五块钱的草屐;既有两米多长的大掌柜柜台,也有老织机上的纺锤木梭;既有精雕细刻的八仙桌,也有铁钉斑斑的木轮大马车。
为了心中的民俗博物馆
今年根雕生意冷淡让刘峰倍感资金紧张。妻子说,刘峰买件衣服都思量半天,但一听说那里有好东西,几十里、上百里说去就去。听说什么地方要进行新村改造,刘峰必到那些破屋子、土房子里扒拉扒拉。随着收藏热的持续升温,卖主的价格也越开越高,刘峰常常感到手头紧。有些看好的东西价格谈不下,让刘峰经常寝食难安。
刘峰原先收藏很随意,这几年他有了目的性,开始搜寻成套的东西。为了还原旧时的镖局,他买了马车,还搜来了专用的镖箱。为了再现富人的生活,除了成套家具外,他还搜到了地主家用的保险柜,一个一百多斤重的木箱子。刘峰逐渐对20年来的收藏理出了头绪,他按照藏品的功能分出了衙门、账房、药房、当铺、铁匠铺、弹棉花、酒房、烟馆以及农家大院、生产队牲口棚、老照相馆、老电影院等五十多个门类,只是现在这些生动的场景只能拆乱了、堆积在各处。
今年,台儿庄老城的工作人员曾找到刘峰,表示要全部收购他的藏品,价钱好商量。刘峰拒绝谈价格,他说自己20年来从来没有出售过一件藏品,他的收藏代表了鲁西南、特别是单县当地的民俗文化,是民间历史的活化石,他一定要在单县把它们展现出来。 记者 孙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