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
七夕节前夕,一场主题为“浪漫天长地久”的集体相亲会在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举行,2000多位单身白领成为相亲大会主力军。主舞台、8分钟交友区、爱情顾问区,热闹非凡,数千张写有个人单位、经济状况、学历、人品、择偶标准和工作表现的“爱情简历”贴满“情缘墙”。
与以往相亲会不同,参加这次相亲会的单身男女是通过单位工会或团委集体报名,报名企事业单位达100多家,不乏中央机关、央企、外企和高校,参会男士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女士为大专以上学历。
“由于平时工作交际面比较窄,通过这种机会,他们能认识更多的人。”主办方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姻家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韩秋菊介绍,相亲活动入口处特别设立了身份认证区,由工作人员对参会者进行一对一实名认证,以保证白领成为相亲主角,而不是比他们还着急的父母和亲友。
压力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中国的传统。记者看到,活动现场外,几个五六十岁的人拿着孩子的资料,相互交流信息。一些家长干脆自带小板凳和写有子女资料的纸,在公园外悄悄摆起“征婚”摊。
“我女儿1982年生的,现在30岁了,我30岁时孩子都快上小学了。”来帮女儿物色对象的黄女士感慨,“现在的孩子,为了事业不惜投入整个人生,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
对父母的急切心情,在一家外企担任会计师的彭女士感到“压力山大”。“我们这代人和父母的择偶标准已有代沟,父母更看重对方年龄、属相、收入,家庭背景是不是门当户对,我看重的是有没有‘眼缘’,必须得第一眼看上去就有感觉的人,别的条件都不重要。”
在医院工作的邓薇对相亲不抵触,相亲会现场,她不时拿起手机拍下男方的个人信息和联络方式。“医院里女的多,加上工作几乎两点一线,经常凌晨出门,深夜才下班,很多像我这样的大龄‘剩女’后悔当初没在大学里解决终身大事。”邓薇话语中带着些许无奈,“我今年已经28了,再不主动就晚了。”
“日益激烈的竞争让一些白领的生活几乎被工作塞满,‘恋爱空间’越来越狭小,相亲成了这些人寻找另一半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一家婚恋网站担任 “情感教练”的丁艺欣说,“相亲习俗在中国自古就有。古时相亲亦称‘相门户’‘对看’,双方父母带着孩子登门拜访‘准亲家’,主要考察对方家的硬条件。今天很多所谓的相亲,大多是通过红娘将素不相识的两个男女约到一起,最终目的是引导单身男女找到心灵匹配的对象。”
观念
记者了解到,七夕前后,很多城市举办相亲会,不少相亲会单身女性多于单身男性。
长期研究婚姻和家庭关系的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肖索未说,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超过28岁的单身女性已超过50万人,这些女性代表着中国城市里的一种趋势——越来越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经济独立的女性因为个人原因和职业原因推迟婚姻。
肖索未表示,现在的中国社会,女性职业上的成功要比结婚、生子更为父母增光,这对中国的传统观念带来巨大挑战。
“然而,我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文化的国家,多数父母仍不鼓励子女晚婚。”肖索未说,“如果女儿到了30岁还没谈婚论嫁,母亲就会担心女儿年龄过大错过最佳生育年龄,最终因为没有子嗣而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于是,为了不让子女沦为‘剩男’‘剩女’,为了早日抱上孙子孙女,家长们聚集在公园,替孩子相亲。”
在一家婚恋网站担任线下“高端红娘”的边淳宜说,有些年轻人把相亲比喻成赶集,质疑冷冰冰的信息卡能给单身男女带来多少爱情期许。但在信息时代,相亲带给单身男女的不仅仅是尴尬,而是一个跳出平日交际圈、接触更多“圈外人”的交流平台。越来越多单身者跳出“宅生活”和网络世界,通过面对面相亲获得爱情。
边淳宜说,目前很多单身者在择偶标准上过于看重“眼缘”和“第一印象”,其实,婚姻是否成功更多靠后期交往,双方要在生活中去认识彼此。
韩秋菊认为,单身白领要解决婚恋难题,年龄不是问题,对个人进行合理定位更加重要。“只要主动参加团体活动、尽量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同时突破传统的婚恋模式和单一的择偶标准,扩大择偶范围,纵使时光荏苒,他们的婚姻理想终将实现。”
孙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