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两汉以来巨野县的麒麟文化
1、巨野县有中国最早的麒麟、凤凰石刻
从目前所见资料,早在两汉时代,巨野县已有麒麟、凤凰的石刻。据宋代学者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隶续》所载,东汉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时山阳郡(郡治在今巨野县大谢集镇昌邑村)太守孙君见原有麟凤碑不合于礼制,又特作一石碑,刻麟凤雕像于石碑阳面上方。这反映出在孙太守之前早就有一麒麟、凤凰石刻在山阳郡境内存在。这块有麒麟、凤凰的石刻究竟始造于何代,其雕刻之麒麟、凤凰是什么模样,现在已无从考证。根据国内出土麒麟石刻分析,此石刻当为秦汉或更早期之遗物。此碑立于何处已无从查知。笔者认为石刻地点不外三处:一是立于大野泽南岸的“获麟冢”之上;二是立于郡治昌邑城北的麟山之上。巨野县独山镇有麟店子村,村内有高地,下为石山。按《水经注》记载,此山原名焦氏山,后因人工开采和黄河淤湮,渐为村中高地。明清方志称其为麟山,为麒麟诞生之地,且和孔子降生有关。三是立于今巨野县北。方志载,城北有麟凤台,为元代巨野县令所建。宋《隶释》云:汉麟凤碑在巨野县衙。可能是汉麟凤碑曾移立于此,故在此立麟凤碑亭。后毁于战乱、黄泛,元人重修之。
2、山阳郡麟凤石刻是汉以前麒麟、凤凰二灵的标准像
山阳太守孙君所造麟、凤图像,是中国最原始的麟、凤标准像。麟、凤像高3米,通宽约1.7米,麟、凤雕像位于石碑阳面上方,高约0.8米,左麒麟、右凤凰,麒麟净高约0.6米,净宽约0.6米;凤凰像净高约0.55米,净宽约0.75米,碑底部有纹,左右各一植物,株状,通占高约0.8米。麒麟像鹿身,有一角指上,尾上翘,端净祥和。
麟凤石刻像,此图符合《尔雅》、《说文》所记麒麟之仁兽形象,是中国最早的麒麟形象。同期中国西部出土的麒麟形象或多或少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如带翼麒麟等。两汉山阳麒麟像是麒麟文化源于巨野县的实证。后来复杂形象的麒麟都是在此简单原始形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唐宋以后,麒麟开始与龙结合,与原始的图腾四灵是不同的概念。
另外,笔者查阅汉画像石刻资料,很少见到有麒麟汉画像石、砖像,但巨野县有麒麟等四灵石刻像的记载。《水经注》载:东汉熹平元年,荆州刺史李刚葬于巨野县城西北,其墓室石室三间,椽架高丈余,四平皆为精美石雕,其中有龟、龙、凤、麟雕像,也反映出四灵与巨野县境的密切关系。
3、孔子祭庙在麟冢
巨野县志载,第五十五代袭封衍圣公、元礼部尚书孔克坚为巨野春秋书院撰碑文云:孔子五十三代孙孔世德于至正四年(1344)任巨野县尹,过麟台祭拜祖庙。三年任满不归,遂家于麟台之侧,每年2月18日孔子生日、8月27日孔子忌日进行祭祖。这篇碑文说明,早在元代之前麟冢之上已有孔子祭庙,是孔子后人公开的祭祖场所。巨野麒麟文化与孔子文化早已融为一体。
4、巨野县获麟堆、麒麟台、瑞麟寺的演变
唐初,朝廷把巨野县命名为麟州,又修麒麟冢。唐元和间翰林学士韦表微因公来巨野,巧遇县人维修麟台,撰《获麟冢铭》,洋洋洒洒达千言之多,流传至今,进一步弘扬了巨野县的麒麟文化。唐代诗人李白、文宗韩愈等众多宋元明清文人都曾到此游历,并写下有关麒麟的诗篇和文章,致使天下文人无不知晓巨野县有获麟冢或麒麟台者。明天启年间,为弘扬麒麟文化,巨野知县方时化又在麒麟台建造瑞麟寺,并重修了孔子殿、及其母颜徵在的圣母殿,把获麟冢与孔子降生紧紧连在一起,使麒麟文化不断扩大文化内涵。
5、清代巨野麒麟的再现
《清史稿·世宗本纪》载,十年七月“山东巨野牛产麒麟”。据道光年间所修《巨野县志》记载,雍正十年六月,巨野县民李恩家有一牛产下瑞麟,身长一尺八寸、身高一尺七寸、麕身牛尾云云,这件事在当地乃至全国引起轰动,山东巡抚岳浚立即向皇帝呈文献瑞。这件事情若发生在其他地区肯定会被当成怪胎来处理,而巨野恰巧有着悠久的麒麟文化背景才使得“献瑞”这种举措出现,并被皇帝作为实录记载入皇宫秘档。
后 记
2008年1月2日,巨野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麒麟之乡”,并建立了“中国麒麟文化研究基地”。2008年6月14日,巨野“麒麟传说”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中国麒麟文化源于山东巨野县已是不刊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