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
一、前言
拜读了《菏泽百年名人大观》之后,顿令我感到无限惊喜、无限荣耀,充满了深深的感恩之心。
树根深长在泥土中,泥土便成了落叶的归宿;游子呱呱落地在故乡,故乡便成了游子生命的源头。我呱呱落地在菏泽,菏泽就是我的故乡,菏泽就是我的生命源头,也是我生命的寄托与归宿。
无论落何处,无论流落多久,天涯断肠人,梦魂总系故土、总爱故土。
二、我读了 《菏泽百年名人大观》之后,顿令我惊喜不已,真没有想到,无论太空、海洋,或地上、地下,无论农、工、兵、学、商各界,菏泽果然人才济济,遍及海内外每一个角落。这部洋洋大观,就是菏泽人杰地灵最好的铁证。
菏泽是我中华固有文化的发祥地,当今全国上下又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复兴发扬固有文化,我深信菏泽人必会跟着先贤的脚步,走向繁荣、走向成功,愿我海内外菏泽儿女共勉之。
三、读了《菏泽百年名人大观》,令我感到骄傲和荣耀的是:
(一)为菏泽先驱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而完成的伟大志业,感到骄傲与荣耀。
(二)为菏泽拥有如此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和成功人士,而他们又有着如此不凡成就,贡献给故乡、给祖国、给人类,确实感到骄傲与荣耀。
(三)为菏泽有了这部《菏泽百年名人大观》而感到骄傲与荣耀,因为这部丛书,是我们菏泽的一部大词典、一部百科全书、一部存史、资政、育人的巨作,一部承载着历史、敬念前辈、功在当代、惠及后世的传世经典,它是一颗菏泽号的文化卫星,雄视着大地,展现了菏泽文化的软实力。
(四)我为能和这位 《菏泽百年名人大观》总编撰纪震先生,由相识到相知而感到荣幸与骄傲。
我看到何荣德先生说:“敬佩之余,还替他(纪震——编者注)担心,有三个原因:一、担心政治出问题,那么多文章,谁来把关。二,干这件事需要老多钱。三,那么多人的稿件,编辑分开档就很难,没想到他做得那么好。
他让中外文化、纷歧思想,借着包容宽宏而相互接轨,让官方与民间同等定位,不媚上,不贬下,浑然一体,客观公正,这是在丛书中表现最令人刮目相看,也是最凸出的地方。这表现出编者非常鲜明的平民风格与宽容大度的超然胸怀。这种编辑思想与体例,不光大陆没有,台湾也没有,非常独特,是一种创造。
中国以农立国,自古历代都是重农轻商,但时不我与,时代改变了。发展工商实业,才能走向世界、走入强国富民之林,邓小平的大胆改革开放,实业救国之举,富强了中国,惊动全世界,纪先生于出版《菏泽百年名人大观》六卷之后,现又着手以经济界为重心,接着编著第七卷《商界精英》,此对提升菏泽科学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四、菏泽是我的“老娘土”,只有心存感恩:
(一)1948年,我甫满13岁,即背井离乡,只身流落台湾,我虽然只在菏泽的土地上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但在我的心坎里却种下了游子的情,在我的血脉里埋下了泰山的骨,我的人格特质,我的处世态度,我的人物形像,都是在菏泽这个砖窑里烧炼铸造的,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乡情,怎能会忘记,我之能有今日,当感谢菏泽的乡情,当感恩故里的老娘土。
(注:老娘土,就是移植幼苗时,附着幼苗根部的泥土,附着的泥土越多,则幼苗也越易存活,所以老娘土对幼苗的生长存活,至关重要。)
(二)1949年,漂泊台湾后,因举目无亲,曾一度流落台北街头,形同乞丐,幸在台北街头与菏泽第二小学李学光校长相遇,师生异乡相见,倍感亲切,旋即带我去见时任台北建国中学的菏泽乡前辈刘泽民校长,在他们两位乡前辈的督促鼓励下,我在半工半读中,又踏进了校园,先后完成了六年中学与四年大学教育,接着又在乡前辈靳鹤声先生的指导下,我又通过了法官和律师考试,遂即在台北挂牌为律师。接着菏泽简师管玉成学长,为我做了月老,并助我完成了结婚大事。
李学光校长,是都司乡张庄人,刘泽民校长,是李村乡刘屯人,靳鹤声代表是吕陵镇靳楼人,管玉成学长,家住城里广亮门西街,他们都是菏泽人,我虽然只身流落异乡,但照顾我的都是我们菏泽乡亲,我怎么能不感恩菏泽呢!
(三)两岸开放后,我背着旅台老兵乡亲的骨灰坛,返乡探亲,菏泽电视台为我连续抱回孤苦老兵的骨灰返回故里,叶落归根的事迹,以《归根》为题,制作专题片,中央电视台又改编更名为《娘啊!我要回家!》向海内外连续播出,一时轰动了全球华人社会。接着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主持人桑晨小姐、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陈晓楠小姐,也先后专访了我,并分别制作了《归雁声声报故土》与《冷暖人生》专题片,滚动播出.大陆军旅女作家张慧敏大校,以我为原型人,创作近五十万字的长篇写实小说 《回家》一部,于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后,湖南电视台也抢先购得《回家》一书的版权,现正在编拍电视连续剧中。现在我竟成为全球华人社会的名人,实实在在都是因为菏泽电视台《归根》专题片的大力宣扬而起。我虽年近八十高龄,但如今我仍在继续喝着菏泽的奶水,离不开菏泽的老娘土。
五、结语
《菏泽百年名人大观》百年人物纪实丛书,忠实地记录了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天南地北菏泽人及客居菏泽的成功人士所经历的峥嵘岁月和精彩人生,充分展示了家乡儿女的精神风貌。它带着乡情,透着亲切,给人一种跨越时空、抚今追昔、血浓于水、真情互动的心灵感应和精神享受。
今天是昨天的继续。由先辈和我们共同经历的风雨百年,贯穿始终的,就是振兴中华。百年沧桑,沧桑百年,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从积贫积弱向着兴邦强国奋斗不息,付出的鲜血、生命和艰辛,惊天地泣鬼神,终于铸就了令世界瞩目的时代丰碑。
这是一个极不平凡的百年,是一个改天换地、风云际会、英才辈出的时代。艰苦卓绝的复兴之路上,留下了无数优秀菏泽儿女闪光的足迹与不朽的功业,每个人都是参与创造历史、书写辉煌的风云人物。为他们树碑立传,弘扬其精神,光大其业绩,不仅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
不能忘记是这套丛书的宗旨,以人系史则是它的基调与特色。它把信史的理念,平实的风格,朴实的文笔,厚实的形象,深刻的内涵,完全融为一体,展示了一个个大时代的平凡人的不平凡人生,并将它们组合成为一部地方色彩浓郁、颇具存世价值的近现代社会史,从而使它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百年菏泽人物宝典。尽管它并没有囊括全部,但仍然是一项了不起的文化工程。应当说这是一桩承载历史、敬念前辈、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功德无量之举。
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较之过去会有不同,但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人文菏泽的优良传统,要在未来的岁月里世世代代薪火相传。希望天南地北的菏泽乡亲及其后代们,能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为建设家乡、实现国富民强的民族复兴大业而继续奋斗。
(注:本报略有删节)
【链接】高秉涵,菏泽市牡丹区人,客居台湾。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台湾知名执业律师。因自费送大陆50多位老兵魂归故里而引起两岸媒体高度关注,由于《回家》一书被两岸先后出版和正在筹拍的电影、电视剧的发酵,晚年的高先生声名一次次高潮迭起,从而成为两岸民众的精神标杆,盛名于天下。他是菏泽人民的优秀代表和旗帜,是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与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