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22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身边的热心人!
  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照顾田地、家庭之余,他走南闯北,卖字联以贴补家用。期间帮难济贫,只要遇到有过不去坎的人,他总是慷慨解囊,真正做到了他所追求的“平凡,但不平庸。”

  今年62岁的辛明之系牡丹区李村镇后辛寨村人,出身农家,幼时的贫穷、困苦非但没有消磨辛明之的生活信念,反而培养了他乐观、博爱的生活态度。或许是因为受家庭熏陶,辛明芝自懂事起就培养了一些爱好并为之努力:1966年农村掀起“习武热”,辛明芝就开始跟本村人学习,多次受重伤仍然坚持不辍;酷爱书法,没有条件拜名师求真传,他依靠临摹字帖领悟书法之道;读书以明理,他订阅了大量的书籍,孜孜以求。

  每一个健康的爱好都使人受益匪浅,最令辛明之欣慰的是,他对于知识的热爱。正是这些知识使辛明之早早树立起与人为善的生活理念。

  多年来,只要有困难的人找到他,他总是把他们当成自家人招待。

  有一次,李村镇后辛寨村村北庙中住下了一个乞丐。第一次见到乞丐,辛明之拿出7元钱给乞丐买了一双新鞋。还时常给乞丐送饭、送衣服,因此,智力不及常人的乞丐便长久住在了李村镇后辛寨村。对此,邻居颇有怨言,辛明之的老伴对他的行为也很是不理解。老伴去了青岛女儿家小住,只剩下辛明之自己在家。不久,女儿从青岛打来电话,嘱咐老人天气将要变冷,劝其不要出门。辛明之头脑中第一个想到的是村头破庙中受寒的乞丐,他忘了女儿的嘱托,抱起家中的棉被就给乞丐送了过去。等老伴回到家中发现棉被少了一床,辛明之不得不想办法掩饰,以至于老伴埋怨。老人诗性大发,即时作诗一首:“一夜北风紧,女儿电话问。寒流即将到,是否又出门。一事猛想起,乞丐庙栖身。家中有棉被,岂能让冻人?妻子归来问,听我胡乱云。”……每次的帮助都很热情,但都很有限,因为辛明之的家并不富裕。1996年,儿子考上大学,需要3000多元的费用,辛明之卖掉家里的粮食,又借了好几家才让孩子走进校门。送走儿子不久后,辛明之带着地图,推着自行车,冒着秋雨离开了后辛寨村,他是要到东部的城市卖些字联贴补家用。辛明之动身时,身上带了3元钱,一路上走走停停,逢上城市就卖点字联。不明白辛明之的人表示不理解,你自己挣个钱那么难,家庭也十分拮据,为什么对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那么大方?辛明之坦然地说:“人不只靠物质活着,博爱的精神比什么都重要。”

  辛明之的许多思想观念来自于多年来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在他的家里有两个书柜,满满当当摆满了书,这些书籍给了他乐趣,也没少给他带来困难。有时候家里钱不多,买书籍与买肥料不能兼得,他还是顶着妻子的责怪把书买回来。现在辛明之的儿子、女儿都能挣钱了,家境也就好了很多,再不是买了书就买不了肥料的时候了,已经62岁的辛明之依然“不安分”。

  辛明之老人爱好古典诗词,从80年至今,老人每年都要订阅《文史知识》和对联方面的书籍。辛明之老人曾在“第四届新视点全国诗词书画大赛”获奖,在《牡丹文学》、《曹州诗词》发表过诸多作品,至今老人创作了117幅书画作品。辛明之有一个愿望:“下一步准备把自己的诗联组织起来,出个诗集,保留下来,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做点贡献。”

  辛明之就是这样一位老人:热心肠、痴迷诗词书法、爱习武、爱锻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任何时候都要做时间的主人,不要做时间的奴隶。”每一件事情老人都坚持多年,一直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去实践生活的价值。

记者晁会芹通讯员张静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社会生活·广告
   第B01版:要闻
   第B02版:健康·广告
   第B04版:旅游·广告
我们身边的热心人!
耕地堵塞积水无法排出
到站体检教你一手
“老大妈”街巷宣传消防知识
社会生活·广告
男子醉卧广场 民警救助返家
牡丹区万福办事处成功爆破拆除一砖瓦窑场
两孩童意外落水 好校长奋力救出
东明警方:集中整治故意污损遮挡机动车号牌
贩卖吸食毒品多人被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