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的时候,大街小巷到处都看见人们带着一箱箱年货,喜冲冲地赶回家去。有汽车载的,有自行车驮的,有手提的。沿街商铺凭条发售各种年货,一手交证一手提货,人们脸上洋溢的是节日喜悦。
去年,我家仅面食就领了五箱:我和老伴儿的单位各发一箱,闺女单位也发了一箱,亲戚朋友送来两箱。各箱内容大同小异:银丝卷、点了不同红点的不同风味的豆馅包、造型各异的花糕……望着这些美食,高兴之余也有些惆怅。记得童年时,腊月二十八那天家家把面发,蒸馒头和豆包。想当初我是揉面的好手,尤其是戗面馒头,邻家奶奶还请我帮忙揉面,大概看上我年轻力大。现在一切都省了,不仅省了力气,也没有了“二十八,把面发”的乐趣,平添了几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
高兴之余,这些宝贝的存放成了问题。冰箱里放不了这么多,只好采取轮流入库的办法倒替存放,但最根本的办法是加速消灭掉。所以从领到面食的当天起,我们全家就不再蒸米饭了。怎奈现在人的饭量小了,怎么也吃不动,想当年下乡时我一顿饭能吃六七个大馒头。大年初五以后,这些面食上除了区别种类的红点以外,开始滋长了点点黑斑。一开始,还撕掉馒头皮将就吃,再后来只得忍痛扔掉了。
毋庸置疑,发放这些年货体现了单位对员工的关怀,体现了人情味和节日的喜庆气氛。但是,也要考虑职工需求,不要造成浪费。或者换一种方式来表达这种关怀,是不是更好呢?
年货,真是让我欢喜让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