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B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琴书:纤柔细腻话苍桑 活泼质朴说端详
经历了600多年历史传承的山东琴书,是曲艺艺术中熠熠闪光的一颗明珠。今年5月,郓城县山东琴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单,山东琴书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请看——

从业余玩局到撂地说书

  10月8日上午,顺着阵阵悠扬的琴书声,记者找到了第九代琴书艺人何淑玲的家。一架扬琴、一台古筝,让何淑玲的家充满了艺术氛围。古老的院落中,拉弦、弹筝、碰碟、说唱,何淑玲等人唱得正酣。一曲悠扬动听的《上合调》之后,何淑玲向记者讲述了山东琴书的来龙去脉。

  郓城作为闻名全国的 “戏曲之乡”,素有“书山戏海、筝琴之乡”的美誉,琴书、花鼓、坠子、落子、大鼓、评书等10余种曲种在郓城广为流行。作为地方曲艺的一大剧种,山东琴书自明初在郓城起源以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郓城,街头巷尾琴声不断,山东琴书妇孺皆知。

  山东琴书最初叫琴曲,即“琴筝清曲”的意思,后来叫扬琴,也有叫打扬琴的,或唱小曲的,1934年定名为“山东琴书”,沿用至今。它大致经历了早期的文人自娱自乐—民间的业余玩局—职业演唱 “撂地说书”—非遗时代。

  关于山东琴书的起源和传承,《郓城县志》有明确记载:“琴曲始出于书香之家。”相传明初郓籍李子慎等人善抓筝弹琴,独创许多曲谱,流传于民间,后经艺人多年创演而成。郓城至今尚流传着这样一首琴曲史歌:“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画书,闻名东平湖。二辈师爷陈兴顺,乾隆年间熟书琴,水堡传艺十几载,回家又教陈大俊。三辈师爷陈大俊,熟书法知琴论,传艺到汉口,后传外甥刘道友。刘道友四辈师,乾隆六十年到山西,走三关到汴梁,去过淮河和凤阳。五辈师爷陈延展,凤阳歌唱出快中慢,道光二十单八年,传给陈来元。六辈师爷陈来元,光绪十八年把艺传,乃文法经不全套,七辈传给陈怀教,陈怀教琴曲艺术全,称为铁嘴硬头钎。第八代陈乃瑞,又会写又会演,继承了琴书又发展,搬上舞台当大戏演……”时至今日,第九代琴书艺人何淑玲正沿着前人的脚步,让琴书艺术大放光彩。

  何淑玲说:“山东琴书能够流传至今,在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唱腔优美、曲牌丰富、唱词通俗易懂、演唱活泼质朴。”琴书以唱为主,插入说白,加以扬琴、筝、坠琴、京胡、板胡等乐器伴奏,演唱者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传达表情,有时亦可略加手势以助表演,演员之间在演唱中可进行感情交流,还可与观众直接交流。灵活多变的演唱方式、丰富的情感交流,让观众倍感亲切,故而深受群众欢迎。起初,琴书只是一些文士名流的“专利”,后来渐渐冲破了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开始在农村流传,由起初风雅的“携访友”变成农闲或节日聚会的自娱性“庄稼耍”或“玩局”。清光绪年间,陈怀教在刘官屯、张官屯、史垓、韩垓、潘渡、张楼、五界首王楼等10余村收徒传艺,形成了普及全县的郓城琴书,由业余玩局变为“撂地说书”的职业性演唱。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琴书由郓城农村进入了运河漕运重镇——济宁,并陆续传入邻近的徐州、商丘、开封等地。一时间,济宁的土山、运河两岸成为琴书名家荟萃之地,并扩大影响,遍及山东各地,陆续发展形成了鲁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的“东路琴书”和鲁北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琴书”,鲁西南一带的琴书则称为 “南路琴书”。

文化瑰宝 薪火相传

  作为南路琴书的代表,郓城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琴书艺人,他们热爱琴艺,为琴书的传承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乾隆年间,琴书艺人刘道友与弟子陈延展等人在琴书的基础上发展为 “上装扬琴”。第八代琴书艺人陈乃端从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 《盗灵芝》化妆上演得到启发,逐渐把琴书中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小节目,如《李天宝吊孝》、《站花墙》、《兰桥会》、《拾玉镯》等,改为化妆登台,从唱琴书发展成了演小戏。他还对自己演唱过的曲目进行记录整理,90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成为琴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他口述整理的琴书剧目《白蛇传》被编入《中国民间音乐集成山东卷》。1980年,陈乃端荣获菏泽地区继承整理文艺遗产奖,1988年,陈乃端荣获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及中国科学艺术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荣誉奖”。

  建国后,为了进一步发展曲艺演唱,郓城县成立了曲艺队,配置道具,招收学员,由赵教先任队长,周庆兰(艺名四洋琴)任副队长,进行山东琴书的培训和传承。曲艺队分为4个演唱组,在全区巡回演出,每次演出都是20多天,大型水利工地、煤矿、田间地头,到处可闻琴书音韵。“琴书在那个时代非常受欢迎,演出结束后,很多群众拉着我们的手不愿意让我们走。”提起当年的情形,王合义依然十分向往。50多年之后的今天,何淑玲、王合义、贾汝生已从当初的学员成为著名的琴书艺人。2010年11月,第二届“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上,王合义、贾汝生获得山东省地方戏曲大赛金奖。

  1963年在菏泽地区曲艺汇演中,何淑玲演唱的《女饲养员》荣获一等奖,1965年她演唱的《千里送暖》荣获一等奖,其著名剧目《清宫断》、《樊梨花投唐》、《拦花轿》、《女饲养员》等录音灌片,在地区、县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好评。“文革”期间,郓城县曲艺队解散,艺人纷纷改行,山东琴书一时陷入了低谷。1974年,何淑玲参加山东琴书传统曲牌培训,期间,她整理了100多个曲牌,近百万字的资料成了何淑玲最大的宝贝。1997年,何淑玲创办郓城艺术学校,专门开设山东琴书专业,培养了近千名学生。2009年,何淑玲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月,何淑玲、王合义、贾汝生被授予“郓城县终身艺术成就奖”。今年5月,郓城县山东琴书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单,琴书艺人们看到了山东琴书的春天。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琴书发展的契机。现在只要县里举办大型文艺活动,都会点名让我唱山东琴书,这让我非常欣慰。”谈到山东琴书的传承,何淑玲说:“喜爱琴书的人不少,但能坚持下来的不多,我现在有八个徒弟,她们平均年龄四十七八岁,大部分都在上班,只能趁业余时间到我家来学习。”弟子刘学诗学了4年琴书,已唱得有模有样,张素英是何淑玲30多年的搭挡,每天下午,他们都会聚在何淑玲家演唱山东琴书。让琴书重焕光彩,薪火相传,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通讯员 李英 刘考勇 刘昱杉记者 郑华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专版
   第B01版:要闻
   第B02版:情感
   第B03版:纪事 新闻速度
山东琴书:纤柔细腻话苍桑 活泼质朴说端详
“牛妞”逢翠
——访曹县庄寨镇蔡口村百岁老人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