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堆集地处郓城县城东南约16公里,黄堆集古称黄泥岗,明为黄圭集,清改黄堆集。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 《宋史·宦官传》中说,“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渔之利。”《水浒传》第十一回中说:“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梁山往南30公里是湖泊的南岸,岸边有个黄土高岗,此岗距水极近,因此时常遍地泥泞,故而人称“黄泥岗”。因为黄泥岗地势较高,渔民中有 “梁山泊里打鱼,黄泥岗上晾网”的俗语。渔人早上卖鱼买酒,白天下湖打鱼,夜晚到岗上休息。时间长了,有人见这里是个居住的好地方,便在岗上安家。后来人越聚越多,店铺门面应时而建,而且买卖越来越好,慢慢这里就成了集市。人们就把这里改名为“黄堆集”。“黄”是因为这里的土为黄色;“堆”是地势高的意思;“集”是指众人聚集、进行交易的地方。
在郓城县文管所内,现在还保存着一块明朝万历19年 (公元1591年)刻的石碑,上面刻的《重修黄堆集五圣庙记》,说明了黄泥岗之名的由来和黄泥岗人的性格:“黄是取土之色而然,堆是因地之势而起。此堆形势,伏闻北顾比肩梁山之巅,南瞰下卑巨野之陂,东襟通汶河济水之津,西带接廪丘之墟,中央堆突坦荡,四周隐隐伏伏,纵缩广袤,支连与金线岭之脉。祥考在宋徽宗崇宁间,环梁山者八百里皆水也,堆北距梁山六十里许,为水浒南岸,古称黄土岗,即此处也。渔人星散放舟,垂纶执钓聚鱼之渊,倦则蚁附上堆,为休息晒网之所。卖鱼买酒,酣饮狂呼,眼窄天地,气傲王侯,个个爱其高耸宽阔,构而家居焉。”
清同治二年 (公元1863年),黄堆集的李氏族人在其《重修族谱序》中云:“李氏原籍山西省平阳府解州平陆县,先迁济宁约数世,复卜居于郓城之东南三十五里黄泥岗……”可见,在清代同治年间,黄堆集仍被人称作“黄泥岗”。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从地势上看,黄堆集坐落在一个明显的高地上。如果从北门出村,要下一个很陡的高坡,坡长仅20米左右,高低悬殊竟有2米之多!下了坡,就是一马平川的原野。20世纪60年代的夏秋季节,鲁西南几次暴雨成灾,黄堆集村外田地里的积水淹没了高粱,可村内街道院落里却从来没有存过水。所以,黄堆集是名副其实的 黄 泥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