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3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运输村”里故事多
  “过去,社区居民是靠出苦力,给别人装卸货物挣钱,后来大家有了致富门路纷纷搞起了运输业。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社区居民当起了大老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日前,记者来到市开发区丹阳办事处桑屯社区采访,社区负责人高兴地告诉记者。

  桑屯社区位于城区之内,居民们早就告别了靠种地吃饭的日子,辖区有市粮油中转储备库、供销商业储运总公司、市交通集团储运公司、棉麻转运站等储运企业,近年来,凭借地理优势,桑屯社区成为远近闻名的“运输专业村”。

  “穷则思变,当初为了脱贫,我就想尽办法找出路谋生计。”50岁的社区居民阎德银是较早搞运输的,他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只是一名临时工,工资低,家庭十分贫困,于是便开始想办法寻找致富的门路。他看到社区内有这么多储运企业,就想到了给企业运输粮食和化肥。1984年,他与亲友们筹钱买了一辆拖拉机跑运输,一下就给他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在他的带动下,家家户户也开始合伙买车,依托附近的储运企业从事运输业。居民们赚了钱,跑运输的劲头更大了。随着社区运输队伍的不断扩展,从事运输的车辆增加到90多辆,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是居民致富的主渠道。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不断开发,附近的一些储运企业会随之搬走,业务量相对减少,我们就得另寻致富门路。”阎德银说,五年前,他通过考察行情,发现随着菏泽的发展不仅吸引了不少外商和游客,城市人口流动快,便想到开旅馆当老板。于是,他便在人民路上开了自己的宾馆,每年也有10多万元的收入。

  “十二年前的一次意外,不仅让我毁容,而且烧坏了我的皮肤,从此不敢出门,也不能再干体力活。但是为了全家的生计,我要想办法谋出路。”记者来到一家汽车配货门市里,见到了被严重烧伤的社区居民阎德华,他的全身已经失去真皮,两个膝盖上还缠着纱布。谈起那次意外,阎德华说,过去他也买了一辆拖拉机干过运输,后来学会了电焊技术,便在社区里开了一间电焊门市。1999年,他在一次电焊作业中,身旁油壶里的油溅在了他的身上,瞬间,整个身体燃烧起来,在医院里住了半年。当时门市停业,孩子上学,又需要一大笔手术费,幸亏社区及时给他办理了低保,以及好心人给予帮助,才让他们一家熬过那段艰难的日子。有一次,阎德华练习走路时,有不少好心人看到他被烧伤的模样,就向他施舍钱,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出门。为了生活,阎德华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将自己的电焊技术传给了他,又买来电脑,上网搜寻信息。如今,他不仅重新经营起电焊门市,又开了一间汽车配货门市,总算能支撑一家人的生活。

  “阎德华虽然身患残疾,但是很有经济头脑,他不给社区添麻烦,走出了自强不息的生活之路。还有的居民通过搞运输做生意,干出了名堂,资产高达千万。”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一些头脑灵活、思路开阔、经济意识强的居民,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不断支出致富新招,千方百计增加家庭收入,大伙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记者 王燕通讯员马学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社会生活
   第A05版:都市生活
   第A06版:经济博览
   第A07版:文化
   第A08版:车界
曹县产业招商撬动经济超前发展
洪业集团舞蹈队荣获全国排舞大赛二等奖
单县中心医院荣登“中国县级医院百强”排行榜
巨野:农村物流转动发展“钥匙”
赵王河引水线路治理工程完工
爱,在“世界屋脊之脊”播洒
山东将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
“运输村”里故事多
定陶被选定为全国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基点县
牡丹区启动“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中华魂读书教育活动
鄄城二洪拳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菏泽日报“移动G3”杯头条新闻大赛评选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