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屡建奇功的航天加注员,2007年12月,他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15名代表之一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嫦娥一号”庆功大会。对于长年工作、生活在山沟里的西昌航天人来说,这是最高褒奖和荣誉。
20年的航天路,他走得铿锵有力。
1990年,陈复忠被安排在常规燃料加注系统操作手岗位。对纵横交错的管路、大大小小的阀门,操作手必须做到一清二楚、烂熟于心。为此,他白天摸形状、精操作、练配合,晚上学规程、看图纸、记参数,临睡前都要在脑海里“放电影”。在熟记每一条管路的走向,每个阀门的作用、位置后,他又苦练起了“蒙眼摸阀”的技术。因为燃料剧毒、易挥发,万一出现泄漏,身在其中处理故障,全凭感觉,视力发挥不了作用。因此,“蒙眼摸阀”成为了处理紧急情况的必备绝技。从半透明的黑布到不透明的黑布,陈复忠在加注间来回走动,反复练习,头上和身体经常被管路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经过半个月的苦练,他练成了“一摸准”的绝活,站在任何位置,70多个阀门指哪摸哪,毫无差错。
1992年,作为低温加注系统测控台的“新手”,陈复忠必须“从头起步”。他一边向技术员和老操作手虚心请教,一边刻苦钻研低温技术资料。功夫不负苦心人,半年后,他熟悉掌握了系统的流程原理、设备性能及技术指标;一年后,对岗位范围内的控制台、配气台、管路及各种技术要求,做到了原理、参数、状态“三清楚”;一年半后,他编写了该系统的加注规程、加注故障预案等试验文书,被大家誉为加注系统的“活档案”。
1992年3月22日晚,“澳星”首次发射失利,本该腾飞的火箭自动紧急关机,随时可能箭炸场毁。陈复忠和本组同事的任务是泄回燃料。险情发生的时候,他已经连续3天3夜与有毒的推进剂打交道,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本不应再与有毒燃料接触,况且当时场区毒气弥漫,发射台周围严重缺氧!但险情就是命令,年仅20岁的陈复忠没有丝毫退缩,毅然冲上塔架,迅速将管路连接好,用力打开阀门,推进剂开始泄回洞库。10多个小时后,燃料安全泄回,他却累得躺在了地上。
1997年6月5日,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首次发射中止后,场区气候条件十分恶劣,雷电交加,低温燃料必须立即泄出,否则将对星箭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燃料泄回比燃料加注更危险、更耗精力。低温燃料易燃易爆,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星箭俱毁,而且泄回速度难控制,速度过慢,燃料升温快,会很快挥发到空气中,比例过高就很容易发生爆炸;速度过快,容易导致箭上燃料贮箱箱体变形,整枚火箭就有可能报废。作为低温加注岗位主操作手,陈复忠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面对危险和困难的考验,他带领岗位人员,连夜对数百米加注管道和软管进行检查,充分考虑各种突发事件,拟制了5种应急措施。凭着高超的技术,经过一夜奋战,所有低温燃料都安全地泄回库房。这一仗,他直接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安全泄回低温燃料的记录!
1997年6月9日,陈复忠再显英雄本色。低温燃料二次加注时,加注软管与燃料运输车连接处的垫片突然冻裂,燃料大量泄漏、喷射,加注流量无法建立。面对突发险情,陈复忠临危不乱,支开现场其他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冲了上去,找到泄漏的管路,迅速用湿棉纱扎好泄漏处,确保了液氢加注顺利进行和“风云二号”成功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燃料二次加注并发射成功的新记录!
如今,陈复忠依然奋战在火箭加注一线,在卫星发射任务中,他正带着“徒弟”们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罗阳 占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