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23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乌金”早日发光
——菏泽煤炭开发工作纪实
菏泽市煤炭管理局简介
  菏泽市煤炭管理局于2007年成立,挂市人民政府压煤村庄搬迁办公室牌子,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全市煤炭行业规划和政策,负责辖区内煤矿安全监管、煤炭行业管理和煤炭市场监管。负责协调、指导和督促矿区压煤村庄的搬迁、赔偿、安置等工作。

  目前,全市共有巨野煤田和单县煤田规划建设的8对矿井,总设计生产规模为1880万吨/年,其中4对矿井已建成投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诗人王国维所言古之大成者必经三种境界的最后一种:执着地追求正确的方向,经千辛万苦,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

  探索工业化转型之路的菏泽也经历了这样的轨迹。

  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农业求索一直是菏泽的发展主题,不懈的努力也换来了国家著名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厚重的文化底蕴还塑造了“一城三乡”的闪亮名片,但这些不足以弥补菏泽和东部工业发达地区的差距,随着曾经那些类似于“要想富,先修路,多种树”的口号逐渐完成了历史使命,菏泽想要实现“突破”已经走到了岔口。

  菏泽有煤,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勘探证实,全市煤炭预测总地质储量281.4亿吨,其中巨野煤田、单县煤田已探明地质储量52亿吨。52亿吨!这是一座潜在经济价值近3万亿元的巨大宝藏。“这座宝藏,让菏泽看到了‘突破’的最大希望,为菏泽从农业大市到工业大市转型提供了最好路径。”市煤炭局局长刘启同说,“因为有差距,‘转型’势在必行;因为有煤炭,‘转型’势必可行!”

  目标:2010年,全市煤矿建设投资完成13.9亿元;全年煤炭产量确保完成700万吨,力争突破800万吨。

以“加速度”推进煤炭开发

  2002年,巨野煤田总体开发规划获批复。

  2006年,郓城彭庄煤矿第一箕斗煤出土。

  2009年,龙固煤矿、赵楼煤矿正式投产。

  2010年,郭屯煤矿投产,郓城煤矿进入投产倒记时……30年、4年、3年、1年,计算着一步一步间的“距离”,可以清晰地看到菏泽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增长的“加速度”。

  “近年来,山东省每年需净调入煤炭量达1亿吨,预计到2015年煤炭缺口将达到3.2亿吨。而到十二五末(2015年),菏泽煤炭产量可达3000万吨以上,可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税收66亿元。”刘启同说,因此,加速推进煤矿建设和煤炭生产,无论对于山东省煤炭工业行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全省能源安全,还是对于菏泽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加快矿井建设和生产进度,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组织协调;市委、市政府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四个发展”的战略高度,紧紧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和衷共济、扎实苦干,全速推进煤炭资源开发。

  为了加快矿井建设和生产进度,市煤炭管理局对各矿井建设情况实行月调度、周汇总、日检查,对市委、市政府领导安排和各矿反映的紧急问题,随时协调解决,全力为矿业单位搞好服务,保证了煤矿顺利建设和正常生产。

  为了加快矿井建设和生产进度,各煤矿企业顽强拼搏,以科技破难攻坚,成功克服了表土层厚、地温高、水量大、地质条件复杂等困难,矿井建设和煤炭生产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龙固矿井特厚表土层钻井技术与应用》获全国煤炭工业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开创了穿过表土层厚度、钻井法施工井筒深度、冻结法施工井筒深度、井壁强度“四个世界第一”。

  据悉,截止到2010年第一季度,巨野煤田规划的6对矿井项目和单县煤田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2对矿井项目,总投资155.7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29.5亿元,占总投资的83.2%。继彭庄煤矿首先投产后,龙固煤矿、赵楼煤矿、郭屯煤矿也相继投产,累计出产原煤711.5万吨。其中,2008年150.7万吨,实现税收2.54亿元;2009年372万吨,实现税收4.8亿元;2010年第一季度完成煤炭生产量188.8万吨,占年度计划的26.9%。

  目标:2010年,原煤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3以内,力争0.15以下,有效控制零星事故,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

依照“本质安全”的脉搏律动

  “菏泽煤炭开发的难度非常大!不但‘五毒’(水、火、瓦斯、煤尘、冒顶)俱全,还有冲击地压和高温热害‘两毒’。如龙固煤矿最大出水量曾达到每小时2000方,井下温度达到50°C,湿度97%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桑拿房’。”刘启同告诉记者,因此,煤炭资源开发要始终把安全工作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

  打造“本质安全”不是一句空话,全市煤炭管理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建立了煤矿安全监管的领导机构。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煤矿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政府副秘书长及煤炭、国土、安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煤炭局,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分析安全生产形势,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研究布置工作。市煤炭局也及时调整充实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加强了安全监管力量。

  落实了工作责任。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体系,建立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了全年工作考核。在与各煤矿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同时,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将煤矿安全生产纳入了一票否决的范畴,对违规违法生产、出现事故隐瞒不报、发生较大事故的煤炭企业,实行一票否决。

  加大了安全检查工作力度。把日常性安全检查和各个阶段性专题行动相结合,通过打好春夏秋冬“四大战役”、开展“打非、治违、抓责任”、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开展了百日会战、百日安全的“双百”行动,先后抽调专家80多人次每季度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查出各种安全隐患275条,提出建议98条,全部整改到位。

  严格了考核。制定了《菏泽市煤矿企业安全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和《煤矿企业安全目标责任考核计分办法》,将我市辖区内的各级各类煤矿纳入了责任目标考核范围,把负有安全生产主要责任的五名责任人和三个主要责任部门做为考核对象,一月一考核,一季度一兑现,切实增强工作责任和压力。通过加强监管,超前防范,杜绝了重大事故,有效遏制了零星事故发生。

  据市煤炭局副局长马国强介绍,2009年,全市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0,彭庄煤矿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300多天,被授予全省质量标准化一级矿井和山东省安全程度评估“AAA”级矿井,矿长被省政府记二等功。

  目标:2010年,完成涉及赵楼矿、彭庄矿、郭屯矿、龙固矿等16个压煤村庄搬迁,郓城矿4个村申报土地计划。

加快压煤村庄搬迁“解放资源”

  “我市村庄稠密,巨野煤田约70%的可采储量被村庄及建筑物压覆,约需搬迁177个村庄;单县煤田约需搬迁46个村庄。今后,全市每年约需搬迁压煤村庄近10个,而2010年规划搬迁村庄更是多达16个。”谈及压煤村庄搬迁工作,刘启同说,“目前大部分煤矿都到了不搬迁就无法组织煤炭生产的程度。速度就是效益,只有把压煤村庄顺利搬出来,把煤炭资源解放出来,地方、企业和当地群众才能受益,才能深化煤、电、化产业的进一步开发。”

  任务异常艰巨,却必须坚决完成,如果在搬迁进度上打了折扣,全年的煤炭生产计划就是一句空话。

  为此,省委、省政府加强对压煤村庄搬迁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调度协调力度,强力向前推进,并把龙固矿、赵楼矿的压煤村庄搬迁列为省级重点调度项目,省搬迁办实行十天一调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经常听取压煤村庄搬迁的工作汇报,多次到搬迁现场进行检查调度,对做好搬迁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今年针对搬迁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的情况专门成立了压煤村庄搬迁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勇任组长,人大副主任李玉华和政协副主席梁抗美任副组长,并分别负责郓城和巨野两县压煤村庄搬迁工作的调度、督导工作,有力的促进了工作的进程。

  市煤炭局则三天一调度,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问题,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有针对性的协调解决问题;巨野、郓城县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此项工作,定期召开调度会,协调解决搬迁的重要问题。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有关乡镇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始终坚持在搬迁一线,科学安排,组织落实,严格考核,强力推进。

  据市煤炭局副局长赵卫星介绍,2009年,我市压煤村庄搬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继郓城彭庄矿小屯村完成搬迁后,相继完成巨野龙固矿首采区4个压煤村的搬迁,保证了煤矿的正常投产;2010年,规划搬迁的16个压煤村庄涉及赵楼矿9个村庄、彭庄矿2个村庄、郭屯矿2个村庄及龙固矿3个村庄。目前,赵楼煤矿涉及的郓城赵楼乡5个村庄新村已开工建设,涉及的巨野田桥镇的4个村新村今年5月可开工建设,龙固矿涉及的3个搬迁村庄已完成建筑物丈量,其他矿的压煤村庄搬迁工作也已全面铺开。

管理服务并举确保地企双赢

  “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地方和煤炭企业的收益分配是一种此消彼长的矛盾,如果一味追求己方利益,必然影响开发。”刘启同说,“我们在千方百计维护地方收益的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加强与煤矿的沟通交流,换位思考,算大帐、算远帐,牢固树立‘支持企业,就是支持自己’理念,努力寻求地企双赢的‘契合点’。”

  比如,为了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加强了煤矿生产能力的日常管理和季度考核,监督煤矿严格按核定能力组织生产,进一步优化劳动组织和劳动力配置,科学合理制定井下劳动人员定编定额标准,防止企业超能力、超定员、超强度组织生产。及时对彭庄矿井东翼采区设计方案和郭屯矿井联合试运转方案进行了审查、批复,保证了煤矿的正常生产;强化了煤炭基本建设的行业管理,监督建设单位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严禁违法建设行为。

  而随着煤炭开发的持续深入,菏泽地方收益也取得了可喜增长。据介绍,2009年,新巨龙能源煤炭产量达到202.67万吨,上交税费3.92亿元,菏泽地方收益达到1.5亿元;鲁能菏泽煤电当年煤炭产量128.2万吨,上交税费1.1亿元,菏泽地方收益达到5600万元。按今年一季度煤炭价格计算,2010年全市完成700万吨的煤炭生产计划,可上交税费13.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益5.5亿元,如果全市煤炭产量达到800万吨的争创目标,可实现税费15.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益6.3亿元。

  “这些还只是纯粹的‘销售资源’带来的收益,如果把煤炭进行深加工,最终的产值将成倍地增长。”刘启同告诉记者,2009年,铁雄新沙一期150万吨焦化项目建成投产,年消化210万吨煤炭,如果按原煤平均价格540元/吨计算,煤炭价值只有11.3亿元,而煤焦化后则可达到25亿元。

  与此同时,随着菏泽不断推进煤电化工基地建设,更多像铁雄新沙这样的工业“巨无霸”将投产运营,“煤炭资源本地消化率达80%”也将为菏泽带来更加令人振奋的实效。

  文/本报记者 李强通讯员 王军摄影 边兆聚 周东伦 李强 邓桂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为了“乌金”早日发光~~~菏泽市煤炭管理局简介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
   第A04版:专题
   第A05版:都市生活
   第A06版:婚姻家庭
   第A07版:话题
   第A08版:文化娱乐
——菏泽煤炭开发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