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15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漫谈菏泽文化
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菏泽学院原党委书记韩广洁

  奋进。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也是世界文明的万里巨流。几千年来,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也给沿河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黄河自古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决口和改道极为频繁。1949年以前的四千多年间,黄河决口泛滥多达一千五百多次,每一次决口泛滥,都是一次恐怖的屠杀,造成难以估量的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黄河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的内河水系打乱一次;决口一次,就淤垫一些河流和湖泊,或冲刷出一些新的河道。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来,黄河下游大改道26次。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其中流路涉及菏泽的有12次。北宋咸平三年(1000)至金明昌五年(1196)黄河六次决口,在菏泽一带南北摆动近200年之久,致使境内河湖不断淤积。清文宗咸丰五年(1855)在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这是黄河第二十五次大徙,第十二次流经菏泽。铜瓦厢决口改道,结束了黄河数百年夺淮入海的局面。溃水由封丘、兰仪(兰考境),考城(兰考境),长垣东下,漫淹菏泽全区,至张秋横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北面有金堤屏障,南面无堤防档水,在菏泽地区漫流20年,南北滚动。由于这次改道,遗留下的旧河床形成了东明,曹县,单县三县全长140公里,总面积达24万公顷的黄河故道。光绪元年(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祯创修南岸障东堤,黄河才受两岸堤防束范,形成现河道。黄河菏泽段属于宽河道,历史上形成了大面积的滩地,众多的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滩里。据统计,菏泽县区滩地面积为354平方公里,耕地3万多公顷,村庄381个,人口20万之多(2004年部分滩区村庄迁建之前),其滩地面积约占山东境内黄河滩区的47%,黄河菏泽段属于地上悬河和“豆腐腰”地段,滩区治理和黄河大堤防护的任务相当繁重。菏泽是历史上受黄河洪水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与黄河水患进行抗争的过程中,勤劳质朴的菏泽人民不向自然灾害低头,敢于向命运进行挑战,形成了百折不挠、无惧无畏的性格特点,奋进成为菏泽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奋进精神是一种图强的精神,就是坚定远大目标,鼓起勇气,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就是锐意开拓,不断进取,奋发有为。在这样一种精神激励下,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时代的紧迫感、发展的危机感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知耻而后勇,扎根桑梓地,建设新菏泽,古老的曹州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的发展战略以来,菏泽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团结拼搏,发奋图强,干事创业,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实力得到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快速、平稳、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

四、如何对待菏泽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菏泽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市一些历史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挖掘、整理和运用菏泽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通过深入民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菏泽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筑起了中华历史文化与菏泽文化研究的高地,引起了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在打造菏泽历史文化名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分析我们在菏泽文化研究方面的现状,对照十七大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在研究和弘扬菏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既有成绩,也有不足,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为此,我觉得大家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1、进一步挖掘整理菏泽文化。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说:“在我们今天看来,山东地区包括鲁西南在内,在整个中国文明史进程中,有其特殊的地位。这里,不仅是代表中原的仰韶文化与代表东夷的大汶口文化交汇、融合之地,而且,地面上至今保存着大量的尧、舜、禹、汤等古圣王相关的遗址,所以,无论从考古学上,还是历史学上,进一步探讨菏泽文化的内涵及其精神实质,都有着重要的、积极的历史意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殷玮璋说,从考古的角度来说,菏泽地下远比地面上所有的东西价值要大得多。因为这里是黄泛区,黄河多次泛滥将很多历史遗存淹埋在地下。目前最紧迫的是尽快展开考古挖掘工作,用考古实物和历史史料相互印证,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将菏泽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对于菏泽的历史地位及今后的发展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深入研究菏泽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文化资源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这决定了它具有其他资源所没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开发价值。菏泽文化是历史和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菏泽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文化特色等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能使菏泽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里绽放新姿容,再添新风采,从而产生巨大感召力、渗透力、凝聚力和对外辐射力。如对春节、端午节、仲秋节、重阳节等民间节日中健康习俗的传承,儒家仁爱思想和民本思想,以及古圣先哲一系列积极健康向上的修身处世格言警句的弘扬,优秀戏剧、民歌的传唱,健康民间游艺娱乐活动的繁衍等等,都可以使菏泽文化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

  3、以文化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消费的大众化,文化在消费中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全面延伸,深入展开,发展成为潜力无限、日益庞大的朝阳产业、支柱产业。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建设“四大基地和一大产业”,即:煤电化工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和文化旅游产业,可谓正当其时。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我们深入挖掘菏泽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举办了一些新兴节会,如国际牡丹文化节、鄄城发艺节、花冠储酒节、东明西瓜节等,建设了一些新的景点如孙膑旅游城、水浒文化城、浮龙水库等,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菏泽文化,提高在菏泽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方面,都发挥了良好促进作用。同时,我市积极叫响“一城四乡一生态”文化品牌,中国牡丹城和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平原森林城市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所接纳。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工作,我们进一步推进菏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塑造了城市新的形象,提高了城市品位,城区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菏泽大剧院、演武楼等逐渐成为菏泽的标志性建筑,成为菏泽亮丽的名片。

  4、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群众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理想。菏泽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大量的和谐和睦、忠于祖国、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和民间传说,他们有着丰富的感人的道德内涵,是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资源。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美德,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浓厚氛围。弘扬传统文化,要注意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人们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使和谐文化建设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茁壮成长,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历史是我们的过去,我们是从过去走过来的,厚重的历史成为我们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心理动力和价值源泉。认识过去就是认识今天,认识历史文化就是认识我们自己。这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认同、一种价值文化的寻根、一种基于地域文化的血脉相承的感情。由此,才有爱我家乡、爱我菏泽的深厚感情,才有建设家乡、建设菏泽的历史责任感。

(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广告
   第A05版:都市生活
   第A06版:婚姻家庭
   第A07版:教育广告
   第A08版:文化娱乐·广告
漫谈菏泽文化
《孔子》试映观众反响不一
追 忆 魏 启 后 先 生
《菏泽60年》近日出版
《中华诗词灯谜》获奖
《梁邦奎花鸟画》近日出版
曹州牡丹图咏之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