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正是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对于生活在近30年前的农村人来说意义不同寻常。1979年下半年,浙江省长兴县长城公社狄家斗大队队长徐预群率先将36亩油菜田悄悄分给村民,揭开了浙江农村改革的序幕。
原长城公社党委书记宋忠孝说,“联产到劳”就是公社的劳动力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量向国家和集体交纳一定的税赋和提留后,剩下的全部归自己所有。那时的宋忠孝并不知道,在1978年秋收后,穷得准备出门讨饭的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也冒着风险签下契约,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农户。
“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宋忠孝回忆说,这种被称为“联产到劳”的做法,一年后就带来了惊人变化:1980年秋收,长城公社油菜田和早稻田亩产产量翻两番,有的社员家里光一季油菜子就可收获600多公斤,以往年亩产100公斤左右的 “受气田”变成了亩产400公斤的高产田,绝大多数社员的收成比上年增加一倍。
长城公社的成功,令周边群众纷纷起而效之,“联产到劳、包干到户”如星星之火迅速在浙江农村燃烧起来,1982年,长城公社所在地长兴县的5001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县农业生产迎来了有史以来第一个高产年。
这个当年蜚声浙北大地的公社并没有成为历史名词,如今,“揭开浙江改革序幕的第一公社——长城公社”所在地浙江省长兴县和平镇,已成为中国践行 “和谐发展”理念的环境生态镇中的一颗明星。
“和平镇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做到了统筹协调,展示了一条中国农村实现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已年过七旬的宋忠孝说。和平镇一部分田地已退耕还林,另一部分也不种粮,而是被果树及松、柏等景观树种所覆盖。全镇耕地面积5.9万亩,山林地面积11万亩,现已建成农产品基地9个,其中国家级无公害农业基地4个,当地出产的“基隆坞白茶”一举拿下第六届中国茶叶节金奖,成为浙系茶叶中的一块金字招牌。
长城公社的转变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曾靠“集体力量”红遍浙江的“长城人”眼看着曾到长城公社取经的穷乡村摇身一变成为 “亿元村”,“长城人”开始觉醒。
“联产到劳那会儿都是别人向我们取经,这时才意识到我们也要向别人学习了。”宋忠孝说,单靠种粮不可能致富,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才有出路。“长城人”说干就干,长城公社所在地和平镇依托地处浙、苏、皖交界处的区位优势走上了“工业强镇、生态立镇”之路。据统计,2007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8.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18元。全镇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1家,机电汽配、竹木加工、不锈钢制品等五大门类产品已远销全国各地,和平镇也跻身全国千强镇和浙江省现代化建设示范乡镇之列。
近几年,东处太湖之滨、南倚天目山的和平镇更成为了长三角游客青睐的生态农家乐聚集地。当地农民陈小究的桃源山庄起步于2005年,当年的农家乐已发展成为面积达1000亩的生态山庄,去年产值达380万元,接待游客11万人次。
对于陈小究这样的新一代和平镇人来说,前辈们用锄镐征服自然的事已很难想像。但提起父辈们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他们还是打心眼里佩服。陈小究说:“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首创精神。”
(新华社杭州10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