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烹饪时所发生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在烹饪过程中,由于养生观念淡薄,加之对正确的烹饪方法掌握不够,就会造成很多不合理烹饪现象,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
科学验证,一般的淘米过程,维生素B1损失率为29%-60%,维生素B2为25%,无机盐为70%。如果长时间的用力搓洗搅拌,维生素和矿物质损失更为严重。有的人喜欢在炒菜前将蔬菜先在水中煮一定时间,再捞出挤去汤汁,然后再炒,这种方法可使许多维生素和矿物质随着菜汤损失掉。
据验证,小白菜煮后挤出菜汁,抗坏血酸损失率可达83.3%。“菠菜炖豆腐”本是一道好菜,清淡适口,人皆喜食。但如果掌握不住烹饪方法,将会适得其反。因为菠菜中的草酸和豆腐里的钙质会结成不溶解的草酸钙,影响人体对钙质的吸收,不利消化。熏烧食物,色鲜味美,曾引得很多人垂涎,殊不知,附着在食物外表的焦状物不仅含有致癌物,而且还对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有破坏作用。还有的人喜欢吃生鸡蛋,生食豆薯类等食物,这样既不易消化,又容易传染寄生虫等疾病。
因此,在烹饪时,一方面要符合色、香、味、形等感官性质,促进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又要尽量设法保存食物中原有的营养素,避免破坏损失。这就要求:
一、精心选料,对烹饪原料合理初加工。首先要选购新鲜、卫生、无病疫的原料。在初加工中,将会有部分营养素流失或氧化,尤其是易溶于水的无机盐和不耐热的维生素,损失更为严重。因此,在清洗、涨发、改刀或水烫等初加工过程中,原料应先洗后切,切后不宜泡浸;切块尽可能大些,减少原料的氧化面,保护维生素C。鲜菜尽量不烫,因为高温中烫菜可破坏较多的维生素C,若非烫不可的话,也要整棵快烫,不宜久留于高温的水中。
二、合理配菜,平衡膳食。要合理烹饪,其中合理配菜是关键。利用营养科学知识,对初加工的原料合理搭配,使菜肴所含营养素之比例相对平衡,又符合色、香、味、形完善的要求。可根据地区、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不同情况,对菜肴进行对口选配,既符合不同类人的不同口味,又增进人体营养。荤素搭配比例1:1最为适宜。如曹州菜中的“芹菜炒肉丝”,芹菜含维生素C,但缺乏蛋白质,而肉丝蛋白质含量高,且含有保持维生素C的硫氢基,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三、选择合理的烹饪方法。选择何种烹饪方法,要根据菜肴的属性要求及原料质地特点。据实验,一般蔬菜与水同煮20分钟,则有30%的维生素C被破坏,另有30%溶于水中。煮的时候若加一点碱,维生素B、C就全被破坏。要减少营养素在烹饪中的损失,旺火急炒是比较好的方法,以炒熟为准,加热时间不要过长。各种烹饪原料经旺火急炒,既缩短菜肴的成熟时间,又可使营养素损失率大大降低。如猪肉切成丝,旺火快炒,维生素B1损失13%、维生素B2损失21%;而切成块文火炖,则维生素B1损失75%。煮菜时应先将水烧开再将原料下锅。炒菜时不宜过早放盐,因为过早加盐渗透压会增大,会使水溶性营养物质跑出而遭氧化或流失。
四、巧用烹饪佐料。烹饪所用的佐料,形形色色,品种多样,用途各异。巧施一剂佐料,可使菜肴增色添味,富含营养。反之,则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此,佐料不可乱用或滥用。如我们日常所用的味精,在70-90℃溶解最好,烹饪中切忌在高温时加入,一般要在菜肴成熟出锅时加入。因为高温下,味精(谷氨酸钠)会变成焦谷氨酸钠,不但无鲜味,反而具有毒素。凉拌菜也不宜加味精。味精还不能用于碱性或酸性食品。使用时还要注意适量,多用会产生一种似咸非咸,似涩非涩的怪味。“巧点一滴醋”,醋酸可保护维生素C,减少损失,并且能去腥解腻,增加鲜香味,还可使烹饪原料中钙质溶解而利于人体吸收。如红烧鱼、糖醋鱼、糖醋排骨、煮骨头汤等都要放点醋。另外挂糊上浆以及勾芡都是保护原料中营养素的好方法。
五、择器而烹。烹饪菜肴所用的锅最好是铁锅或铝锅,不宜使用铜锅。因为铜在高温作用下会和菜肴中的维生素C反应,损失部分维生素。用镀锡良好的铁或铝锅能保存较多的维生素。长期使用铁锅,对缺铁性贫血患者也大有裨益,菜肴盛器以陶瓷器皿为最好。
此外,对已切配好的原料要马上烹饪,对烹饪好的菜肴要立即食用,尽量减少营养素在烹饪与食用途中的氧化和流失。热菜热吃,不仅色、香、味、形具佳,而且符合人体养生的要求。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