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2月13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十年后的联欢
十八位少年的学有所成,不仅改变了一个偏僻村庄的育人观念,更为这个村带来了好的学风、村风,分别多年后,这个春节他们再次相聚——

  18个乳臭未干的少年,分别于1978年的夏天。自从那年分别以后,他们为了各自的学业,为了各自的前程,不停地忙碌着,很少见面,也很少相聚。

  笔者说的这18个少年,是定陶县孟海镇白屯村人。也就是这18个少年,改变了一个偏僻、三县交界村庄的育人观念,给白屯村带来了好学风、好村风。

  白屯村不大,1500多人。恢复高考之前,除一人考上大学外,再没有出现第二个大学生。考上大学的人叫白光节,可是,他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没能读完大学,回家干上了白屯大队的会计。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这句古语在白屯村得到了应验。白光节大学没能念完,回家务了农,对他个人来说,谁也不能说是“福”。但对白屯村来说,他的失学,给村里带来了“福音”!

  在那个“知识无用论”的年代,城市的教学质量都不敢恭维,对一个偏僻的农村来说,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白屯村偏僻,在外工作的人也少,“吃国粮,当工人”只是想象。因此,家里大人情愿让孩子割草养羊,也不愿意让孩子上学读书。不然的话,1500多人的村庄,就不会只有18个孩子上学读书了!

  白屯村这18个学生是幸运的。在上世纪70年代,因普及农村教育,白光节当上民办教师,成了白屯村的一名数学教师。他尽管大学没能读完,但教起初中的课程来,还是得心应手。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白屯村的18个学生,其中12个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

  这12个考上高中的学生,后来除少数人考上大专外,基本上都上了大学。因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当年的这群学生春节过年时三三两两相聚的有,但很难聚齐。今年的春节,除一人因在国外没能回家过年外,都聚齐了。他们团聚在另外一位老师白光安的家里,有说有笑,回味童年的往事。

  白光安老师的开场白说:“你们分别三十年了,尽管是在一个村里长大的,聚在一起也不容易,我家里什么酒都有,你们要痛痛快快地喝!”

  现任肥城矿务局总会计师的阎世远问:“光安老师,你现在干什么?”“今年内退了,跟着留建在广西帮忙。”

  光安老师说到的留建,当年毕业于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机械厂工作,现在下海了,是美国瓦特公司在贵州、广西业务的总代理。

  在国家教委工作的白汉刚问村干部白光江:“光江哥,2007年咱村考上几个大学生?”“考得还不错,重点本科8个,普通本科4个,总共12人又进了大学。”

  1980年,白屯村有了考大学的学生,当年有2人升了学。从那以后,白屯村改变了“育人”观念,家家重视教育。白云进老人说:“盖房为孩子娶妻生子,不如把钱花在孩子上学上。”1981年,白云进老人的大儿子考上了山东大学,后来,他的另外三个孩子分别考上了太原重型机械学院、西南理工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

  村干部白光江戏说:“尽管我没能考上大学,但我有一帮好同学,到哪里都有管饭的。说起咱们村,真要谢谢你们几个,自从你们考上大学后,咱们村里的大学生有了100多人,加上后来上职业学校的,要超过200多人了。你们这些人假若出不去,咱们村要增添几百人!”

  白屯村的人三十年没有增加,但在外工作的人却增添了几百人。最后,欢聚的人们一齐祝福家里的人越过越好,在外工作的人平平安安!        阎世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社会
冰天雪地里的紧急营救
曹县:面塑“福娃”“福鼠”闹新春
警民一家亲
大年初一逛书店市民乐过文化年
过年别忘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走农家 看春联
春节聚会打牌忙 孩子忽略丢一旁
过年新时尚 鲜花订到家
三十年后的联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