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是学校找生源,现在是家长找名额!”
试行自主招生头几年,不少高校经常最后不能招满学生,主要原因是一些考生签了协议又“跳槽”,现在这种现象不多见了。
“过去是学校找生源,现在是家长找名额!”武汉大学招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许多人起初没明白自主招生是怎么回事,即便弄懂了又怕学校最后不兑现,有特长且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不愿意来试,试行了几年,看到有些考生确实受益,学生就多了起来。
对此,他解释说,名牌大学录取线一般比一本录取线高数十分,某考生一旦在自主招生中被高校选中,就意味着上了一本线就可以被录取,高考前就有了数十分的优势在手。虽然有的学生被录取后,不一定能读自己满意的专业,但现在高校转专业相对普遍,所以许多学生首选进校门。
记者连续几年跟踪采访发现,自主招生的拥挤程度逐年上升,一些“怪现象”显现。在中学确定名额前,家长就开始“做工作”,找领导批条子,给老师说好话,甚至不惜为孩子造假获奖证书。个别家长见孩子不在所在中学推荐名单内,便使尽浑身解数到高校争取名额。
心态摆正是关键
“逃课迎考”,成了今年自主招生出现的现象。一些优秀生为参加校外辅导,找各种理由“逃课”。在武汉某名牌高中,一个班的缺课率达20%。与此同时,一些大学老师和对自主招生拥有丰富经验的中学老师,到处忙辅导。
由于不少高校今年推出可以自荐的报名方式,学生获得了更多机会。武汉某高中毕业班一名尖子生小王,拿到武汉大学推荐表后,自己又报了清华大学,他告诉记者,由于很难在两所学校间取舍,所以决定试试,一通过就可适当减轻高考压力。据了解,和他同班的有一半同学在准备自主招生考试,一人多投材料的不在少数。
采访中,许多老师提醒学生,不要为自主招生分散太多精力,特别是考证热不足取。“机会多未必保险,关键是心态要摆正!”华师一附中一位高三老师说,毕竟高考才是最后决战,而且各校的自主招生方式不同,如果学生填报多所学校,每次要花精力准备,容易打断正常学习,进而打乱备考计划。
评价系统有待完善
伴随“求大于供”的出现,不少高校对自主招生的积极性高了。由于在高考录取上有了较大加分空间,自主招生为个别人权力“寻租”提供了机会。
目前,不少高校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取消了笔试,一位资深教育界人士担心,这会掺杂更多的主观成分,影响评价公平。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自主招生中,高校会挑最优秀的学生,否则从长远看会影响学校牌子。同样,中学会推荐自己最优秀的学生,否则会影响声誉。
一些教育界有识之士和学生家长呼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和中学的指导,建立和完善更科学的评价系统,但不能强行干预,为最终实现高校“自主考试、自主录取”积累经验。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