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09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B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自主招生:像高考预演?
      元旦过后,高校自主招生测试接踵而来。旨在探索人才选拔机制创新的自主招生从试行始便备受关注。几年来,自主招生的“门前”越来越拥挤,引发了各种“现象”。高校自主招生似乎变成一场高考预演。

  “过去是学校找生源,现在是家长找名额!”

  试行自主招生头几年,不少高校经常最后不能招满学生,主要原因是一些考生签了协议又“跳槽”,现在这种现象不多见了。

  “过去是学校找生源,现在是家长找名额!”武汉大学招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许多人起初没明白自主招生是怎么回事,即便弄懂了又怕学校最后不兑现,有特长且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不愿意来试,试行了几年,看到有些考生确实受益,学生就多了起来。

  对此,他解释说,名牌大学录取线一般比一本录取线高数十分,某考生一旦在自主招生中被高校选中,就意味着上了一本线就可以被录取,高考前就有了数十分的优势在手。虽然有的学生被录取后,不一定能读自己满意的专业,但现在高校转专业相对普遍,所以许多学生首选进校门。

  记者连续几年跟踪采访发现,自主招生的拥挤程度逐年上升,一些“怪现象”显现。在中学确定名额前,家长就开始“做工作”,找领导批条子,给老师说好话,甚至不惜为孩子造假获奖证书。个别家长见孩子不在所在中学推荐名单内,便使尽浑身解数到高校争取名额。

心态摆正是关键

  “逃课迎考”,成了今年自主招生出现的现象。一些优秀生为参加校外辅导,找各种理由“逃课”。在武汉某名牌高中,一个班的缺课率达20%。与此同时,一些大学老师和对自主招生拥有丰富经验的中学老师,到处忙辅导。

  由于不少高校今年推出可以自荐的报名方式,学生获得了更多机会。武汉某高中毕业班一名尖子生小王,拿到武汉大学推荐表后,自己又报了清华大学,他告诉记者,由于很难在两所学校间取舍,所以决定试试,一通过就可适当减轻高考压力。据了解,和他同班的有一半同学在准备自主招生考试,一人多投材料的不在少数。

  采访中,许多老师提醒学生,不要为自主招生分散太多精力,特别是考证热不足取。“机会多未必保险,关键是心态要摆正!”华师一附中一位高三老师说,毕竟高考才是最后决战,而且各校的自主招生方式不同,如果学生填报多所学校,每次要花精力准备,容易打断正常学习,进而打乱备考计划。

评价系统有待完善

  伴随“求大于供”的出现,不少高校对自主招生的积极性高了。由于在高考录取上有了较大加分空间,自主招生为个别人权力“寻租”提供了机会。

  目前,不少高校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取消了笔试,一位资深教育界人士担心,这会掺杂更多的主观成分,影响评价公平。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自主招生中,高校会挑最优秀的学生,否则从长远看会影响学校牌子。同样,中学会推荐自己最优秀的学生,否则会影响声誉。

  一些教育界有识之士和学生家长呼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和中学的指导,建立和完善更科学的评价系统,但不能强行干预,为最终实现高校“自主考试、自主录取”积累经验。

新华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时事新闻
   第B01版:要闻
   第B02版:农民之友
   第B03版:文化
   第B04版:产经
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正式开通
山东每年近万人境外就业“淘金”
南京:夜市、摊点将实行卫生扣分管理制
陕西将启动污染源普查
河南:七千余座砖瓦窑厂“灰飞烟灭”
我国公众十分关心水安全问题
西安:春节前家政工供不应求
书画之乡话书画
建设部要求及时公布建筑市场不良行为信息
高校自主招生:像高考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