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05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B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 阳 城 考
潘建荣

      《汉书·地理志》记载,济阴郡辖九县,成阳县是其中之一。成阳之名得于何时?置於何代?成阳城位于何地?成阳沿革变迁状况如何?勘明成阳城的意义何在?本文就以上问题,略抒己见。

  史载,尧作成阳,禹都平阳,舜渔雷泽。成阳、平阳、雷泽,三名一地。最近文物部门初探出成阳城遗址,为解决中国尧、舜、禹时期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准确的座标点。

  公元前1067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分封功臣昆弟。《史记·管蔡世家》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

  同书又载:“于是封鲜叔于管,封叔度于蔡……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

  据上可知:文王三子姬鲜封于管,今荥阳东北;四子周公姬旦,封于鲁地,今曲阜;五子姬度封于蔡地,今河南蔡县;六子姬振铎封于曹地,为曹国,今山东定陶;八子姬处封于霍为霍国,今山西霍州市;七子姬武封于成,为郕国,而“成”在何地?

  唐《括地志·濮州》雷泽县条下:“濮州雷泽县,汉成阳县,在州东南九十一里。《地理志》云成阳属济阴郡。古郕伯国,姬姓之国。《史记》周武王封季弟载于郕,其后迁于成之阳,故曰成阳。”唐《元和郡县图志·濮州》条下:“雷泽县,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成阳县,古郕伯国,周武王封弟季载于郕,汉以为县,属济阴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雷泽县,因县北雷夏泽为名也,属濮州。”宋初《太平寰宇记》濮州条下载:“雷泽县本汉成阳县也,古郕伯姬姓之国。史曰:周武王封弟季载于郕,今县北三十里成都故城是也”(成为地名,郕为国名,成阳县于晋代改城阳县,成、郕、城实为一指。)

  《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都记载唐、宋之雷泽县就是汉成阳县,不会有误。《史记》:“封叔武于成,……康叔封、冉季载少,未得封。”在周公平管、蔡之乱后,方封康叔封于卫,封季载于冉。据钱穆先生考证,今定陶县东南冉堌当为冉季载封国。三地理书把郕国始封之人姬武误记为姬季载,属以讹传讹。唐、宋之濮州,即今鄄城北二十五里旧城镇。从该镇往东南九十里,正在牡丹区东北胡集乡境内。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城阳县“秦置,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五十二里胡集乡。西汉改为成阳县,属济阴郡、北齐废。”

  《辞海》雷泽条下:古泽名,又称雷夏泽,在山东菏泽东北。雷泽县,治所在山东菏泽市东北。因雷夏泽得名。隋开皇六年(公元596)置,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废入鄄城。《金史·濮州》鄄城条下:“镇二,临濮、雷泽皆旧县,贞元二年为镇。”

  成阳县两汉称成阳,西晋始改作城阳,治所在今菏泽牡丹区胡集乡。最近,牡丹区文管所组织探工,历时50天,在胡集村东南一带探出成阳城北、东、南三面城墙。北宋建炎二年(1128)杜充决黄河,大水东注,先淤雷泽,后淹临濮、雷泽二城。金贞元二年,不得不降县为镇。后黄河继续肆虐,雷泽城再一次湮淤,元政府撤镇,改地名曰平阳屯,于屯中建关王庙。明、清时黄河又多次决溢,行洪于成阳城西。至清乾隆九年,北、东、南三面城垣尚存两米,时人于废城中关王庙东修雷泽寺,并铸寺钟。清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黄河泥沙又一次覆盖雷泽废城,雷泽寺被埋入地下一米。目前,该城墙顶在地表最浅处仅40公分,最深处五米尚见夯土,而西墙则完全被黄河冲毁,至今不见踪迹。从该城往北三十里,有著名大汶口文化时期遗址(据今6500年前后)张堌堆。该堌堆位于雷泽东岸,瓠子河之北,姬武最初的封国之“成”地,正在这一带。西汉时在此置成都县,当为郕国国都旧址。《水经注·瓠子河》条下:“瓠子河北又有成都城。《春秋》隐五年,郕侵卫。京相番曰:东郡廪丘县南三十里有郕都故城”。今郓城县水堡集,即东郡廪丘县,其南三十里也正在张堌堆一带。郕国最初之国都在此无疑。不知第几代国君,郕国都城由“成”地迁往“成”之阳。自此,成阳之名屡见《左传》、《史记》:鲁隐五年(前718年)卫人率燕师侵郑,郕国乘机入卫。随之,卫军入郕国报复。鲁隐公十年(前713年)郕国不听周王室伐齐之命,齐、郑联军伐郕国。鲁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夏,齐、鲁联军困成阳,郕国向齐军投降。鲁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5)十二月,成伯卒,太子朱儒将成邽和夫钟作礼献鲁国,郕国亡。齐迁成伯于汶上安置,从此,汶上又有成之地名。

  在《史记》中,《高祖本纪》,《淮阳侯列传》,《曹相国世家》,《樊哙传》,《项羽本纪》,《秦楚之祭月表》等,都记述了在成阳的战争,显示出成阳城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汉以后,成阳城长期为县,唐改雷泽、金降为镇,元降为屯,明、清两代彻底湮淤地下。

  在中国先秦史中,成阳城有着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

  成阳是帝尧之都。《史记·货殖列传》:“昔尧作成阳。”《集解》引如淳曰:“作,起也,成阳,在定陶。”就是说,帝尧于成阳起而为帝,或说,帝尧于成之阳建都,曰成阳。尽管成阳故城没有发掘,但在东城墙三米之下夯土内,已发现龙山时期陶片30余,可证此地确系四千年前之遗址。

  《帝王世纪》:“尧都平阳,於诗为唐国”。从汉代起,已有人认为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市,为古唐国。《汉书》就是这样记载的。《汉书》产生的年代离帝尧已二千余年,口传的历史,越传越讹。比如,曹县之楚丘,就被《汉书》说成是滑县境内的楚丘,受到后来众多学者,包括郑玄、顾炎武、顾颉刚等人的批评。“尧都平阳”也是如此。山西临汾之平阳,最早见于《竹书纪年》,是周威王十年(公元前412)为韩武子所筑。山东菏泽境内之平阳最早见于《左传》,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卫侯与大臣孔悝饮酒于平阳,醉而遣之。山西平阳始筑之时,山东平阳早已存在。《甲骨文字典》无平、成二字,或许还尚未破译。《康熙字典》、《辞海》、《辞源》均说平、成二字意通。西周前无成、平二字,但此地为尧都,被世代相传,称之为平阳,人们都非常清楚。西周初,成之国君姬武之子孙把都城由“成”地迁徙“成”之阳,即帝尧之都平阳。从此,平阳为成国国都,曰成阳。鲁文公十二年(前615),成国君卒,成国内乱,太子朱儒带重礼降鲁,成国东迁今汶上县境,成阳失去国都地位,成为卫国东边境的一个城邑,或许就在此时,卫国遂将此地又恢复旧称平阳之名。秦统一后,置郡县,平阳城曰成阳县;两汉、魏晋不改,北齐废成阳县,从此失去成阳之名;隋于此城置雷泽县,唐、宋不改,金初城圯于河患,贞元二年降为雷泽镇,元废镇,又于此城置平阳屯,从此失去雷泽之名;元末明初河患,大水又淹平阳屯,屯毁人亡,明政府大批移民菏泽。据牡丹区胡集村胡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胡氏由山东青州府移民曹州府平阳屯。崇祯末年,胡氏人口增多,于平阳屯成立集市,至崇祯末年,(公元1663)方有胡集之名。从此,此地又失去平阳之名。目前,在雷泽废城地下二米挖出元关王庙碑,把平阳,成阳,雷泽之沿革略序甚明。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牡丹区胡集乡胡集村乃帝尧之国都平阳,成国国都成阳,卫国城邑平阳,秦、汉、魏、晋之成阳县、唐、宋之雷泽县,金之雷泽镇,元、明之平阳屯。为纪念平阳旧都,直到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于慎行撰《兖州府志》,仍然在曹州条下记载 “平阳亭在曹州东北六十里”。《肇域志》云:“平阳坡在曹州东北六十里。”又一次证明在明末清初,此地仍称平阳。尧都平阳在此无疑。《帝王世纪》还记载了舜都平阳,禹都平阳,均应指成阳城。尧、舜、禹三代百余年,依次禅让,或都平阳,或都陶丘,都是可能的。史学大师顾颉刚认为,尧都成阳,尧葬成阳,尧一生没有离开鲁西南。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沈长云教授长期研究禹夏起源。他认为夏后氏出自颛顼氏族,长期生活在济、濮流域的雷泽、历山一带,大禹治水,建都立国都在鲁西南和濮阳一带。 (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专版
   第B01版:要闻
   第B02版:农民之友
   第B03版:文化
   第B04版:产经
速读时代,我们如何看书?
《戈壁母亲》央视夺下高收视导演也为戏落泪
电视剧《空巷子》关机
作协要大力扶持青年作家
书坛画苑
成 阳 城 考
曹州人物图咏之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