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主页 > 菏泽日报 >
上一篇:张伦到牡丹区调研 下一篇:山东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第十六指导组进驻我市
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时代答卷
时间:2021-03-10 09:32 来源:网络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鄄城县委员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鄄城县总人口93万人,农村人口7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659户、60617人,是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至目前,鄄城县累计减贫14.1万人,268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明显改善。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鄄城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立足精准脱贫方略,持续下足绣花功夫,不断创新基层实践,走出了一条鄄城特色脱贫路。

紧盯“黄河滩” 咬住“硬骨头”

奔腾不息的九曲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而位于黄河下游的鄄城在黄河改道形成滩区的岁月里,面对黄河水患,更多的时候是顺从与无奈。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了鄄城滩区村落的发展,“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是很多滩区村民的生活循环。而搬出滩区、新建家园,也成为一代又一代滩区人长久以来的梦想。

2020年9月29日,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三合村村台)爆竹声此起彼伏,至此,数万名滩区群众开始陆续搬进村台,彻底告别困住几代人的“水窝子”。新建成的三合村村台,一幢幢红砖白墙的二层建筑错落有致,每栋建筑都配着二十多平方米的小院,房屋内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配置齐全。

“这是俺家的全家福,把它擦干净了挂新房里去,等过年人到齐了,在俺新家大门口再拍一张。”旧城镇王庄村村民张发财、宁素珍老两口一拿到钥匙,就小心翼翼地摘下挂在老屋上的全家福,拿上用床单包起的铺盖、被褥等,骑上电动车向村台驶去。“老家具都不要了,住新房、买新家具、过新生活。”张发财一口气说了三个“新” 字,话语间充满了幸福感。

“从记事起,俺们整村已经搬迁了三次,这一次搬迁后再也不怕大水了。”王庄村党支部书记郭保荣走在5.2米高的三合村村台上,眼角泛起泪花,这一刻,村民们已经期盼太久。

“两个大型超市、两个创业车间、一个酒店的租金每年至少40万元,全部归搬到三合村台社区集体所有,村民不用交物业费。”说起以后村里人的生活,郭保荣滔滔不绝,“全部搬到村台后,村民就近就业、孩子就近上学,照顾老人也方便,大伙心里都乐开了花。”

鄄城县作为山东省黄河滩区迁建主战场之一,共涉及李进士堂镇、左营镇、旧城镇、董口镇4个镇,26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12949户、41493人。2017年,山东启动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实施了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改造提升和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等五类工程。

鄄城县紧盯“黄河滩”,坚决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截至目前,鄄城滩区易地扶贫搬迁、居民迁建试点和居民外迁三类项目全部完成搬迁,安置群众7228户、23599人。

为切实让滩区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鄄城所有村台都配备标准卫生室、幼儿园、小学、创业车间等公共设施,让百姓不仅住上好房子,还能享受全面、优质的社会服务。据悉,今后,鄄城将持续加大后续扶持力度,积极发展有机高效农业,配套建设创业车间,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能致富。

全国首创扶贫车间模式 精准帮扶“私人订制”

近年来,鄄城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门路,在全国首创了“扶贫车间”模式,累计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就业点429个,让近1.7万名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既满足了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困难,让当地贫困群众“真实地摸到了脱贫的大门”。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鄄城县部分扶贫车间形成了产业集群,实现了从小车间到大产业的转变,不仅带动贫困户脱贫,也带动了农民致富,为助力乡村振兴打下了产业基础。扶贫车间模式作为全国12个精准扶贫案例之一,被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参阅,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目前,鄄城县扶贫车间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带动就业1.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700余人。

只有激发贫困户活力,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鄄城县结合自身条件,探索出一条靶向治疗、精准施策的“一户一案”扶贫路子。根据每个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结合贫困群众的生活技能、生产经验、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帮扶。

鄄城县董口镇臧庄村村民臧章建就是受到帮扶的典型代表。4年前,臧章建和患有癫痫病的弟弟相依为命,靠吃低保度日,生活十分拮据。臧庄村作为董口镇试点“一户一案”工作的第一个村庄,如何帮扶臧章建,镇党委和包村人员动了一大番脑筋。

菏泽日报商业版|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