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文史迷”张鲁学
 他是成武县白浮图镇戚庄村的一名44岁的农民,二十多年来,他甘于平淡,执着于乡土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先后主编并出版了三册共三十余万字的文史丛书,在充实了自己的同时,也为保存当地文化史料做出了重要贡献,请看——

  张鲁学对文史资料的搜集与热爱源自于他的高中时代,上高中时,热爱书法又苦于没有字帖,他便到村头地边的一些残碑断碣上去寻找 “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地里被弃置的石碑很多,他在感叹中国书法魅力的同时,发现一些古碑刻中所记载的一些关于历史人文方面的资料很有 “意思”,有些文字资料在县志等志书中都没有记载,是研究当地人文历史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可惜的是,这些石碑既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更没有人来关注它们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有一次,张鲁学在该镇的防城寺遗址上见到一块青石碑,上面不但书法遒劲秀丽,而且还记载着防城的来历及寺庙建筑的布局情况,对于研究遗址的变迁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张鲁学隔了一段时间再去时,碑已经不见了,他问了不少人,也没找到碑的下落。惋惜之余,他萌生了将这些碑文抄录保存下来的念头。当时,高中已毕业的张鲁学已经在一家企业担任了秘书,每天有不少工作等着他处理,但那些遗落在田间草丛里的石碑依然是他的牵挂。在几十里路的上班奔波后,他总是挤出时间去寻访记录那些散落四处的碑文信息。渐渐地,他记录抄写的材料越来越多,达到了十余万字,而他的目标也从简单地记录碑文发展到对本地乡土及人文历史的采访和整理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企业效益原因,张鲁学下岗了,在别人都在进行二次创业时,他却在侍弄庄稼之余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文史资料搜集与写作。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一辆永久自行车、一个破旧的人造革手提包外加一本采访本成为了他的 “武器”,只要一听说有文史采访线索,哪怕再陌生的地方他也打听着去。一年夏天,他听说本县汶上集镇有一个老人了解一些本地抗战期间的一些事情,一大早,张鲁学就骑上车直奔近百里外的汶上集镇,七拐八绕打听到老人的住址时已到下午,采访结束回来时,天已快黑了,又下起了小雨,自行车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一下滑进了路沟,摔了他一身泥,但他摸了摸车把上的包还在,就放心地推起车踏上了归途。

  张鲁学的家庭并不富裕,收入全靠妻子陈丽操持的八亩责任田,这几年来,同村的村民大都靠着种蒜或大棚富了起来,而由于张鲁学平时搞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对农活并不擅长,热心的他还兼任着村里的计划生育协会理事,因此,家里生活水平不太高。说起这些,张鲁学总觉得亏欠家庭和妻子太多,他黑红的脸膛上满是歉疚之情。

  从 1994年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由张鲁学担任主编的《成武文史·白浮图镇专辑》丛书已连续出版了3册,总字数达30余万字,为社会和后人提供了一个研究当地历史、传承乡土文明的平台。丛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本镇在外的不少老干部还专门来信来电求书,一些离乡在外的游子借回乡之机专程来找张鲁学买书,以慰藉思乡之情,一些老军人还依据他撰写的材料落实了待遇。

  辛勤的耕耘总会换来丰收的硕果,这些年来,张鲁学被成武县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被成武县政协专聘为文史研究员。 通讯员 张长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
   第A03版:时事
   第A04版:社会生活·广告
   第B01版:要闻
   第B02版:情感
   第B03版:纪事·新闻速读
   第B04版:车界
乡村“文史迷”张鲁学
慈善总会救助患病职工
社会生活·广告
老人拾金不昧寻失主
投资高端设备惠及周边百姓
抢钱在逃七年多回家一趟被抓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