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杰
在田桥镇泗兴屯村原废弃窑厂上,一排排光伏发电站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这座由国网巨野县供电公司援建的光伏电站正在变成一个“阳光存折”,还让周边村庄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照亮了贫困群众的小康路。国网巨野县供电公司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和省市公司决策部署,尽锐出战,善作善成,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投身脱贫攻坚中,创新实施政治扶贫、强网扶贫、光伏扶贫、消费扶贫特色举措,交出了一份让群众叫好、政府满意的“扶贫答卷”。典型经验3次在全省电力系统推广,连续三年获全县扶贫最高评价,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废窑厂变成聚宝盆
在田桥镇光伏扶贫产业园内,扶贫车间内的工人忙个不停,满载商品的货车频繁出入厂区,一排排光伏板静静地沐浴着阳光。“简直难以置信,荒废了5年的窑厂竟然成了乡镇的经济发展中心。”巨野县田桥镇党委副书记侯新建亲眼见证了扶贫产业园的蜕变,对当前繁荣的景象发出赞叹。
晒晒太阳就能赚钱,太阳能光伏电站成为当前扶贫的重要方式。自2018年以来,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向帮扶联系点巨野县捐资1338.16万元,用于田桥镇泗兴屯村废弃窑厂光伏扶贫产业园建设,光伏电站装机总容量1247.66千瓦,扶贫车间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不仅让田桥镇12个村有了“阳光存折”,还让周边村庄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照亮了贫困群众的小康路。
“变压器直接架到园区里面,电网投资小,用电有保障,电价还优惠。”来自青岛的菏泽尚意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德成,谈到当初选择在扶贫产业园投资建厂的原因时说道。目前,该企业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长期员工近200名,目前,在扶贫产业园上班的村民接近2000人,有16名来自贫困家庭的村民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对于部分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光伏扶贫电站成了带动他们脱贫的“阳光银行”。“每季度都能收到分红,心里很踏实。”巨野县田桥镇王楼村脱贫户王秉钢因身体残疾家庭困难,光伏扶贫项目让他有了一份稳定的收益。
为确保光伏扶贫电站运行稳定,国网巨野县供电公司全额收购电站上网电量,按月支付电费、补贴,实现并网结算“零延时”、阳光收益“零损耗”,并安排专人负责设备运维,有效保障贫困群众阳光收益。目前,巨野县拥有582座扶贫光伏电站,累计收益3013万元,2.08万人贫困群众得到分红。
供电保障盘活农村经济
“浇地难,浇地难,全家忙得团团转。”在巨野县农村曾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的确,在以前,浇地成为当地农民的一块“心病”,一遇到浇地,全家老少就要提前很长时间做准备,又是买柴油,又是拉机器,又是运水泵……忙得不可开交。这次农田“机井通电”后,一个人就能完成过去四五个人才能干完的活。
“浇地时一合开关,机井就出水了,无论老人还是妇女,只要一个人就够了,机井通了电,这可是暖民心、顺民意的大好事。”半天的时间,巨野县柳林镇马台子村65岁的张乃长一个人就浇完了自家的3亩小麦,算下来电费还不到20元。如果采用传统的柴油机灌溉方式,费时费力,光柴油就得70多元。
“到村里任职后,我发现村内的机井没有通电,向公司申请了专项资金进行改造。”2019年8月份,国网巨野县供电公司姚胜元到巨野县柳林镇马台子村担任“第一书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村内机井进行通电。目前,村内通电机井66眼,覆盖农田3300余亩,每年节支灌溉成本近3万元。2016年以来,国网巨野县供电公司累计投资5.31亿元,完成全县2.01万眼机井通电,覆盖519个村庄、70余万亩农田,每年减少农民灌溉成本4000余万元。
电不仅为农田灌溉带来了方便,还为农业大棚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保障。“电通得太及时了,大棚还没建好,线路就架起来了。”龙堌镇现代农业扶贫示范基地负责人张凤成对供电公司的超前服务表示满意。该扶贫大棚由巨野县政府整合县、镇扶贫资金5595万元,总占地面积1000亩,大棚总数226个,于2017年高标准建成。大棚初步落成之时,恰逢国网山东电力公司帮扶巨野县脱贫这一惠民举措,“高标准建设配套电网”就被列为国网山东电力公司与县政府对接的6个项目之首。针对这一惠民举措,巨野供电公司立说立行,靠前服务,累计投资577万元,高效完成了大棚基地配套电网建设。目前,大棚年租赁收益350万元,12个乡镇3561户贫困户、6877人从中受益,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为周边村民带来了稳定收入。